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慣性」既是安穩,但同時也是一種限制。在重覆的工作與家務裡,我們努力的磨合與適應,希望上司與老闆不要丟出奇怪的任務、孩子不要改變相處的模式、大環境不會有太多的變動。然而,事情怎可能都安安穩穩的?一旦事情超脫了某種過去的慣性,我們便倍感壓力,面對再簡單的問題,都彷彿喪失了思考能力,把我們考倒。
許多時候,不是我們變笨或不夠聰明,而是我們卡在「思考定勢」的慣性裡,一心只想著套用過去的規律,或是想得太多太遠。──我們被重覆的工作與家務催眠了!只想用習慣的思考模式來解決各種問題,這樣當然常常失敗。有些問題其實只需要一個「簡單思考」或「新穎思考」,就可以輕鬆得到解決。
對身心症狀的處置,也可以用這角度來思考。以下是催眠治療師艾瑞克森的一則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患者聲稱自己是耶穌。一天,艾瑞克森醫師遇見這位病人,又想起醫院正在整修視聽室,便問他說:「耶穌,你是一個很會幫助人的,對嗎?」病人當然回答:「是。」艾瑞克森又問:「據我所知,你好像是一名木匠?」病人繼續回答:「是。」如此,艾瑞克森就說:「最近醫院正在整修視聽室,你願意幫忙嗎?」身為耶穌的病人只能回答:「好。」後來,這位病人跟其他人們一起工作,慢慢重新適應了生活。他成功出院,在外找工作,養活了自己,而且他仍然自稱耶穌。
就妄想症而言,病人沒有痊癒,但就獨自生活、自我管理、工作能力上,這位「耶穌」病人已經得到適宜的處置。艾瑞克森的催眠強調「善用」(又譯「順勢而為」)的精神。「善用」代表沒有固定框架或習性的束縛,它可以是簡單的、新穎的、看見資源再而利用的種種方法。
更重要的是,「善用」是對一個舊行為作轉化,讓它擁有了新的意義。「耶穌」的妄想反而成為會助人會工作的「木匠」。以下是另一個故事:
有一位少女偏執地認為自己腳太小而十分自卑,她的母親因此求助於艾瑞克森醫師。母親描述自己女兒自覺腳小而丟臉,只要有人來家裡作客,她都會躲到房間去。於是,艾瑞克森以醫師身份去那位母親家,並以沒有女護士陪伴為由,邀請少女出來陪伴母親,協助他的看診。診察過程中,他要求少女站在他的背後,然後他後退一步,假裝不小心踩在少女腳上,並生氣的回頭罵了少女:「妳沒事把腳長那麼大幹嘛?害我踩到你的腳!」當下,少女露出詭異的微笑,但也因此能夠出門,恢復了正常生活。

腳小少女的康復是怎樣辦到的呢?其實艾瑞克瑞已經「善用」了少女的問題行為而對她做了一次催眠。他的催眠主要有四個步驟或要素:
(1) 允許:允許不懂得症狀的原因且不判斷,允許求助者或案主的防衛,允許各種事情與解決方法的發生。
(2) 肯定:肯定個人有著被欣賞的地方,肯定症狀也可以是一種天賦,肯定使人慢慢找回自信心。
(3) 觀察:觀察是好奇、歸納、預測、敏銳,觀察是對催眠操作作出最好的設計,觀察是四個步驟與要素的基礎核心。
(4) 善用:運用個人的資源去做擴展,運用舊行為但創造出新意義,運用原有的東西轉變做療癒。
艾瑞克瑞對腳小少女的催眠建基於敏銳的觀察,允許她的腳小的存在,允許不懂得症狀的真正原因、肯定她的社交能力、肯定她能協助自己診察,再而運用她被踩的腳,創造出新的意義:「妳把腳長那麼大幹嘛!?」
期望大家能夠藉由這些故事,學會放下思考定勢,不被生活的重壓所催眠,然後對自己作最好的日常催眠:允許自我、肯定自我、觀察自我、運用自我。
參考:《催眠和你想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