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覺察到自己或他人有「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ULD),其實就是「覺醒」的開始!就像黑暗被照亮,「總算我並不是瘋了/愚笨/懶惰!」
而為了確認診斷,可施測一套針對動作技巧、閱讀、短期記憶、聽覺學習等的標準化測驗。一般來說,當測驗的診斷結果得到確認時,一些 ULD 患者會鬆一口氣,得到釋放與掙扎的澄清,「原來那就是我出問題的地方!我就知道!」同時,一些人則是會感到沮喪,覺得自己是障礙者。
但長遠來看,新的理解還是會讓人受益,逐步放下多年的自責及羞恥感,原諒自己。診斷以後,許多 ULD 患者都會走過五個階段,他們有個先後次序,但也往往同時發生與擺盪:
(一) 勇敢面對:
用不熟悉但較有效達到目標的方法,取代過去固定成習慣但不怎樣有效的方法。但學習新方法的過程中的挫折,可能促發過去根深的羞恥感,代償障礙的新任務的艱巨,也會讓人感到哀傷,引起一種「我好像又回到小學一年級」的斷層。
(二) 哀傷:
接受失落是永遠的過程。與學習障礙纏鬥多年,從試著不處理,到最後仍要緩慢及刻意學習,體驗到「問題從來沒離開過,只要我活著,問題就會在。」人們對自己失去的機會及承受過的痛苦,常常感到遺憾、生氣、以及「為什麼是我?」的共鳴。
(三) 辨識幫助與阻礙:
下定決心尋求必須的、適合的專家的諮詢幫忙,並學會分辨那些以惱怒、誤會及指控來回應的阻礙者。當ULD患者感到確認,被禁錮的才智就能呼吸。
(四) 避開陷阱:
不再為某些事情,如別人的不理解,而感到難過。也不讓自己受到逼迫,不被偏見嚇怕,只管做好自己能做的學習與改變。
(五) 接受:
真正的接受學習障礙,是源於生理因素,而不是個人的錯!放下「只是用學習障礙當藉口」的自我譴責,真實看到家人或朋友也都為學習障礙所苦時,就會大大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問題的接受程度。

從確定診斷到與之共處,都需要心理與實際層面的努力。「我是有才華的,學習障礙物令我挫折,但我要接受它!」和解是條慢慢長路,心理學家把它分為四個階段:
(一) 個人的定義:
用許多學習經驗、洞察和自知之明,把難以形容的問題轉變為可理解的精細定義。如「學習障礙就像系統短路」、「要花更多時間學習」、「聽的比看的能力好,但必須以閱讀來學習」等,然後分辨出自己其實是碰到什麼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忙。
(二) 接受自我:
長期跟學習障礙有關的情緒,可能不會消失,但它們會變得可以忍受及受到控制。學習具有韌性,在可為及不可為的事情上努力,並允許為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和準則。少了未診斷 ULD 以前對自我認識的扭曲與羞恥感,人們現在可以了解與欣賞自己的優勢,發展潛能。在賦能的感受中,找出適當的選擇與替代方法。
(三) 個人歷史的再詮釋:
用上對學習障礙的新理解,來重新思考過去,調整記憶,及找到新的意義,好比「我不是懶惰/我不恨父母/我不是要報復」。過去的悲傷與失望,會逐漸變成較良性的傷感,一些憤怒與絕望都可能淡去,得到彼此諒解。
(四) 形成個人觀點:
ULD 患者在學習障礙的知識下,能夠對教學常規及學校標準作出再評估,提出如「有時候這不是老師的錯,而是系統的錯」等的個人觀點。
由上述可見,和解是不間斷的過程。與病共處的舒適感會隨時間增加,而發揮潛力的時候,韌性也會增長。因為學習障礙仍會干擾優勢的開展與成熟,所以韌性、創造力及適應力彼此激發與合作,會迫使學習障礙者進入創意模式,達到自我解困。
要在優勢與劣勢間搭起橋樑,找到適當的代償。一邊避免困窘難堪,一邊促進成長與發展,甚至要做出不愉快的妥協,承認問題仍然存在。以上都是讓人避免陷入羞恥與自責循環的方法。
參考: 《被卡住的天才:用韌性釋放被禁錮的才智》(許豪沖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