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山野中遇見自己」講座後記

活動訊息

祐璽(ShadeMakerTeam領隊)如帶領團隊入山一樣,在進入關於「山」的許多話題之前先「敬山」🙏,謙卑地誓言向山學習…才開始演講(刻意但是很有意義地儀式💕)最後由本人提出一些想法回應。過程中搭配關燈、香氛、亞馬遜雨林聲響,將現場觀眾帶離日常現實,進入山野的想像世界⋯
也許讓有些聽眾失望 沒有如預期播放大山大水、朝聖之路,或極地迷人的風景照,而是一場對於野外探索與個人成長的深度思考,也就是「用心爬山」。

(摘要如下)
~為什麼在山野裡?
「因為當我在山野迷路之時,沒有人會告訴我該往哪裡走,或該走向何方?我唯一能夠憑藉著的是什麼?」(對比:我們習於跟著別人走、走現成而安全的路)

~如何遇見自己?
遇見自己,要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從不認識自己開始『如果我不承認我不認識我自己,那我就沒有機會認識我自己。迷路的人總是走在自以為知道的狀態下!而那樣的狀態幾乎都是在被矇蔽的狀態。通常會在遭遇不知道或困境特別容易被考驗,特別是一個人:無從責難或逃避與推卸。….這樣我稱之為獨處。』

~山野中獨處的價值
『一個獨立的人,可以安然自得面對各種環境變化,不受外在因素或內心變化而有所動作,是依現實現地現場條件的情況做因地制宜的反應:時間到了就該睡覺,不因外在風雨、帳篷,內心恐懼而被牽絆著 』也就是「活在當下」,學習「放下」,但也要拓展「五感」,才能充分接收環境訊息,做最佳的判斷與反應動作。山野是一個沒有是非功過或任何對錯的地方。

~人類的演化是「進化」或「退化」?什麼是成長?成長的過程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在文明和自然之間的得或失?
讀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有感:人的動物性如洪水猛獸般被防堵,被壓抑的、失落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可能在山野探索中「進化」,如同威尼考特論述的關於獨處中可能發展的「自體」。

~山野與自然在哪裡?人與自然的疆界呢?在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LNT無痕山林概念-把垃圾帶下山丟到垃圾桶就沒事了?是否曾經思考「垃圾」這件事?包括山上的垃圾、日常的垃圾…甚至於「心裡的垃圾」。
下山後試秤看看那些不會留在背包留在垃圾桶的東西重量。想想我們如何對待或處理這些東西,大約就可以知道我們對于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我們自己)有多陌生。
『我們總是不自覺留下我們喜歡的,排斥我們討厭的。但卻沒有問問這些我們厭惡的,到底怎麼了或去了哪裡!不要的、討厭的丟掉就沒事了!』(說到「心理學」了!)
反過來也要看「物資裝備的需求」,哪些是必備的?或有簡化的可能?何妨來看看我們一天所需的「物資裝備」,以及製造的垃圾,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試著做輕量化及LNT將會如何?

~關於自然的美麗與哀愁:山永遠都在嗎?自然呢?人呢?
—————————————
討論這些似乎太嚴肅 不好玩?(😴伸懶腰)
下次一起去野外探索吧!!😃🔆
#山野探索及獨處體驗課程
#「自然療癒」與身心醫療研討

對「8/5「山野中遇見自己」講座後記」的想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