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季節步入深秋初冬,除了身體健康的照護外,亦不能忽視憂鬱情緒的悄悄出現,影響著大眾的心理健康。憂鬱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情緒困擾,也是最常見的心理疾患,每個人一生中有近20%的機會罹患憂鬱相關的心理問題,嚴重的憂鬱疾患即使復原,仍有超過75%的機率在2年內復發。憂鬱困擾不只影響個體健康,更會導致個體失去正常功能、生產力下降,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是非常需要重視的健康議題。
過去研究發現憂鬱容易在青春期與成人早期出現徵候,逐漸對個體造成困擾。最直接可見的就是情緒和行為上的改變。當個體憂鬱了,會變得較難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正向情緒感受,而較常出現負向情緒。長期下來,缺乏正向情緒來源,加上時常維持高檔的負向情緒,就是導致並維持憂鬱的重要因素。
在改善憂鬱困擾上,個體可以透過正向行為目標的訂定與實踐,來增加生活中的正向情緒及減少負向情緒,藉此達到改善憂鬱的效果。對於正遭受憂鬱困擾者,可以學習記錄日常活動,從中發現日常活動和自身情緒之間的連結與互動關係,然後開始計劃增加促進健康行為與安排愉悅活動,就能提高自己與環境的正向互動,進一步改善憂鬱情緒。
健康促進行為大致可包括:
(一)營養行為: 營養行為是指日常飲食選擇維持營養健康的行為,例如:我每天三餐時間都固定;我每天選擇吃清淡不油膩的食物;我每天吃早餐…等行為。
(二)運動行為:運動行為是指從事維持健康體適能的活動,例如:我每天安排適度時間做運動。
(三)壓力管理:壓力管理行為是指面對壓力時的自我調整方式,例如:我每天會找一些時間放鬆自己;我會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我每天睡眠充足。
(四)健康責任行為:健康責任行為是指增進與健康有關的知識、態度、行為,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例如:維持自己的標準體重。
每天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一點努力,從檢視以上四項,找出自己較缺少的正向健康活動,由此開始訂定自己的健康促進計劃,一開始可從小目標開始,例如安排自己每天曬曬太陽,漫步15分鐘,感受當下的正向情緒經驗,慢慢地擴展正向活動範圍,讓自己維持足夠的正向情緒,就能對憂鬱產生抵抗力,健康、愉悅地度過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