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政府這幾個月來執行超前部署,盡力把疫情圈在可控制的範圍,而心理師也要替大眾的心理健康做超前部屬,讓我們在病毒風暴中能以安穩的心理渡過。
你不OK,我不快樂
「網路上看到醫院中得到肺炎的人看起來好痛苦、好絕望」
「我的鄰居、同學、親戚被隔離,一想到他可能確診成為病患,我就很擔心!」
新聞、報紙、FB上新冠肺炎消息每天席捲而來,這些想法常出現在你的腦海中嗎?雖然沒有身歷其境,然而同理心讓我們對感染者的遭遇感到難過、害怕,甚至晚上緊張到睡不著、吃不下飯、或是不停的浮現新冠肺炎相關內容,若您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出現了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有甚麼表現?
過去認為醫護人員、心理師、消防員等一線的救助人員是高危險族群,然而現在資訊流通快速、取得容易,我們也越來越容易暴露在這些重大災難的訊息中,例如:鄭捷、新店隨機殺人等事件,都容易引起替代性創傷。替代性創傷常會出現在這些症狀,生理上感到疲倦、吃不下、睡不好,心理上出現強烈的情緒,例如憤怒、恐懼、做惡夢、過度擔心、無助無望等,甚至進而影響生活及工作。
我的擔心是正常的還是太多了?
在現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刻,有些擔心、害怕是很正常的,不過我們可透過「心情青紅燈」及「災難相關心理症狀篩檢表」,自我檢視情緒及心理創傷的程度。 (問卷內容在圖片處)


我可以怎麼辦?
若發現自己正處於情緒困擾的狀態,可以試試下面的方式來幫助自己。
- 活在當下:我們常會陷入自己的想法中,花太多時間在擔心過去或是未來,因此試著去覺察及體驗當下,例如:在走路時注意經過路途、身旁的樹木、溫暖的陽光。
- 脫離糾結:中性的接受資訊,不妄加猜測或衍生擔心害怕等負面情緒、想法,達到退一步或適度的抽離。例如聽到「新冠肺炎無症狀會感染」,會馬上想到「我可能會遇到+好害怕」,練習把後面的猜測、擔心拿掉,客觀的接受訊息就好。
- 接納情緒:對於疫情我們出現焦慮、恐懼、憤怒是正常的,給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一些空間,允許他們的存在,不要抵抗他們、逃避或是被淹沒,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 覺察:觀察自己的情緒、想法、行為,例如:每天會看新聞1小時,加上政論節目1小時,看完後覺得很緊張、不安,結果影響晚上睡眠。
- 檢視價值觀:瞭解到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是甚麼,像是對健康的重視(不希望染病)、對家人的愛和歸屬感(害怕家人也被感染)、對自己的責任感(怕自己染病傳染給其他人)等。
- 改變行為:嘗試改變原有的習慣,做與價值觀一致的行動。例如:運動、營養均衡來維持健康,增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關心家人、幫忙準備口罩,做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即使面對嚴峻的疫情也可以不受情緒的干擾,過著符合自我價值觀的生活。

若需要更多幫助,歡迎與宏濟醫院聯繫,與醫師、心理師做進一步洽詢!
參考資料
- 替代性創傷:你的同理心,可能會讓自己受傷(Heho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21482
- 替代性創傷介紹及因應策略(黃聿斐醫師撰寫 、丘彥南醫師編修)法官學院http://tpi.judicial.gov.tw/Health/2-2.html
- 心快活 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pstunt/3/2181
- 汪淑媛(2014)。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社區發展季刊,147,136-154。
- Russ Harris(2015)。ACT一學就上手。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問卷引用: Chou FH. Su TT. Ou-Yang WC. Chien IC. Lu MK. Chou P. Aust NZ J Psychiatry 2003 37(1):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