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自己(下):不再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無法「活在當下」的三個原因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活在當下」這個道理人人都聽過,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卻沒有幾個。有一些人享受工作「本身」帶來的樂趣,但另一些人則追求工作賦予的「威信」,他們無法享受正在做的事情本身,整天只想著所做的事對未來有何好處與利益。

只追求「未來」利潤的心態,會日復一日的使「當下」失去意義,使每一個當下都轉向未來與成功,這個壓力其實追趕著人們,讓腦中所想的永遠是「再多做一點工作」而無法放鬆。這可能是人們用沉迷於工作,來修復自卑的內心,或用「勤奮工作」來滿足想像中他人眼裡的自我形象。

如果工作只為了得到權威、崇拜和羨慕,那每一段關係、每一個興趣都會逐漸變得無趣,人們將會失去對其他人、事、物關心的能力,最終,人們更會失去對自己的興趣:他們只知道「必須做點甚麼」的規範性,而忘掉「自己想做甚麼」的自在與欲望。

只為了得到甚麼才去行動,而不是想做就去做,是由於人們不認識自己是誰,更不清楚自己內心想要甚麼,才不得不把空虛的自己繼續投身於工作,好去麻醉自我,造成惡性的工作循環。一些這樣的人們不再知道甚麼是輕鬆愉快的一天,他們被內在的不安與緊張追趕去工作,但他們的身體已經開始反抗,出現想吐或、食欲不振、慢性的疲勞和焦慮煩躁等症狀。

外表看來是熱愛工作的工作狂,但工作狂們其實討厭自己的工作。他們的週末是沉重的、令人焦慮的,只要一空閒下來,他們便落入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甚麼、能做甚麼有趣的事情的空虛與孤單裡。

最終,人們會逐漸失去力量、憂鬱起來。按心理學的觀察,無法「活在當下」是因為人們有著以下三個特點:
(1) 過低的自我評價
(2) 過高的自我壓抑
(3) 想依賴卻不滿、對欲望又抑制

好比一位五十五歲的男士,其實應該達到為自己而活、安排退休的年紀,但他心裡仍是為了父母高興而去工作。當他想要稍微讓自己放鬆一點、放慢中年的腳步,便出現莫名的頭痛!其實他的心裡有一個僵局狀態,即父母在童年時傳達強烈的「你要成功、你要拚命」之類的訊息,使今天的他仍然牢牢被困、無法釋放。

由於內化了父母種種的要求與禁令,使男士無法真正的享受假日與休息。下班後想跟朋友喝兩杯黃湯,也會產生「不要光想著玩樂」的聲音!這聲音底下還常常藏著父母的其他批評:「你沒有用、你不夠努力、不成功就是失敗!」

由此可見,父母的要求與禁令常常教孩子進退兩難。人們都懂得「錢少一點也沒關係」、「活在當下」、「做自己喜歡的事更重要」等等的道理,但就是知易行難。

日本心理作家加藤諦三,希望在僵局中的人要記得:
(1) 要有「我絕不會再讓人踐踏」的決心
(2) 以及「絕不再讓自己成為他人的附屬品」的意志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以讓父母高興來換取自己的快樂,相反,我們得放開心中的禁令,嘗試不再服從「內在的父母聲音」。

如果連我們都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那最終別人也會開始這樣看待我們。這是因為憎惡自己的人,往往很難得到別人的關心;那些無法放鬆的工作狂,上司便會默默給他更多工作;覺得自己不值得的人,別人也會對他予取予求。所以俗話說:「能改變你的,只有你自己!」

同理,有一些人之所以失眠,正是因為他「過度努力」。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準時上床、趕快睡著、安靜下來,這些聲音叫他們即便不累,也會焦慮自己沒有快快睡著;他們拚命放鬆、努力迫使自己睡著,最後弄得就連睡覺都不再放鬆。

因此,為了實現自我、活在當下,就要從脫離內在父母開始。心理諮商是這個改變過程的其中一個最佳催化劑,歡迎來宏濟跟我們的心理師諮商談談,學會善待自己、活出自己。

參考:《討好陷阱》(商業周刊出版)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