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之前,先照顧情緒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汪緒藩 臨床心理師

「碰!」一個巨大的關門聲,衝破了家中的寧靜。
放學回家的兒子帶著憤怒的神情,握緊雙拳,悻悻然地正要穿過客廳走向房間。
「回來!家裡的門是這樣摔的嗎?」坐在客廳的父親叫住了兒子。
只見兒子轉過身來,握緊雙拳,低頭不語…
「我在問你話,你沒聽見嗎?」
孩子仍然不說話,但呼吸變得更急促,雙拳也握得更緊了:「你這是什麼態度!」

在廚房準備晚餐的母親一旁的母親也感覺到她丈夫越來越高漲的情緒,於是著急著說:「兒子你今天發生什麼事了?你要說啊!」,「媽媽在問話你沒聽見嗎?」父親在一旁應著,只見孩子像石頭般地僵在原處,只是拳頭握得更緊了…

如果我們有一個可以透視每個人內在狀態的能力,可能會發現,故事中的爸爸一方面被突然產生的聲響嚇到,一方面也因為工作的不順心正被焦躁的情緒攪著;而兒子雖然在家人的詢問中意識到了摔門行為的不適切,但此時此刻的他,正受困於在學校中被他最好的同學誤會,所產生的難過、失望與憤怒的情緒。

此時這個家,每個人都被負向情緒困住,每個人都說不出口。

然而我們沒有神奇的能力,而為了看見這些隱身在負向情緒背後的原因,我們需要先了解理解負向情緒的兩個原則:

一、負向情緒需要出口而非壓抑:
根據情緒守恆的概念,負向情緒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它只是潛藏在我們意識之外,在我們比較放鬆或是遭遇到類似的經驗時浮現出來。所以面對情緒的方式是幫情緒找到可以抒發的出口,並理解情緒的來源。

二、要處理的是負向情緒表達方式而非負向情緒本身:
如果我們能夠像上述的情境中理解情緒背後的來由,我們會發現負向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而真正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其實是負向情緒表達的方式。所以,我們需要去處理的並非是否能有負向情緒,而是如何適切地表達。

帶著上述兩項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以更為自在健康的態度來面對負向情緒。下一章,我們會繼續探討如何照顧負向情緒,並回到溝通。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