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與喜樂(上篇) :喜悅向內求!15種喜悅的感受!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人的一生,到底有什麼目的和意義呢?達賴喇嘛認為人生的目的,是要尋求快樂!他說:
快樂的根源就在我們心中,不在於金錢、權力,也不在於地位。我有些朋友是億萬富翁,但他們很不快樂,權勢和財富並不能帶來內心安寧,外在的成就無法為內心帶來真正的歡喜,我們必須向內心探看!」

宗教和心理學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但許多方面又是相通的,殊途同歸。好比我們無法掌控天災或飛來橫禍,但宗教和心理學都可以教我們對日常生活的不幸與痛苦,作出「掌控」!原因在於那些負面思考、情緒、煩惱等,總有一部份是我們自己加劇的,所以說,通過改變處世的態度與看法,人們也應該有能力創造更多的快樂!

到底要怎樣才能創造快樂?

心理學教我們從辨別情緒與感受開始,當人們越了解環境與他人對自己的影響,以及自己會因此產生怎樣的反應,便越可能通過控制外在的因素的干擾,以科學的方式建立界線、營造快樂。

宗教觀則試著把操作方向倒轉過來,達賴說:「我們都應該多為他人的快樂著想,換句話說,就是慈悲心或同理心!」借由先關注身旁他人的價值、存在與快樂,反過來我們也會因而觀照到自己的內心,並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存在與快樂。

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但事實上,越想追尋快樂就反而越找不到,因為「喜悅」總是不期而遇的。達賴的好友,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屠圖:人們渴望的其實不是快樂,而是喜悅;喜悅包含了快樂,喜悅涵納的更廣。

喜悅,來自處世的態度與看法。每個人都想逃避痛苦,但做母親的,即使知道生產的劇痛卻依然接受了它,且當孩子生下來時,她便感到莫大的喜悅。又或者,一位工作累得半死的母親,總是憂慮著生活中種種事情,但是當孩子生病時,她便忘記自己的累,整夜在床邊照顧孩子;而當孩子病好了,她雖然也累壞了,卻從內心深處昇起了喜悅。

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指出涵納的喜悅,與下述的感受都有關:
愉悅──五感的享受
樂趣──咯咯笑乃至於捧腹大笑
滿意──較為冷靜的滿足
興奮──面對新鮮事或挑戰時
舒緩──伴隨如恐懼等其他情緒而來
驚奇──看見令人驚豔佩服的事物
忘我──將人拉升到自我之外
得意──勇敢完成一項艱困的任務
崇拜──目睹善良、慷慨或慈悲的行為
感激──受到無私的幫助而心懷感謝
難掩自豪──當孩子贏得殊榮
幸災樂禍──樂見他人痛苦

後來佛學研究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y Ricard)在上述12種與喜悅相關的感受之上,加上 3 項更高層次的喜悅相關狀態
欣慰──因為他人高興而快樂
陶醉著迷──一種油然而生的滿足
精神煥發──從深層的幸福與仁慈產生

在這幅複雜的喜悅地圖上,你能夠擁有多少種喜悅之道呢?屠圖強調說:「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內心的祥和!」如果每個人每天早上花一點時間,去冥想、祈禱、沉思、正念、感受自然,也許會發現上面15種喜悅,就在門前。

參考:《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天下雜誌出版)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