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與喜樂(中篇) :鍛鍊精神免疫力!八種遠離及靠近喜悅的方法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人的基本情緒可分為四種,其中三種都是負面情緒(恐懼、憤怒、悲傷),剩下的正面情緒只有一種:喜悅(快樂)──因此,探討喜悅,等於探討讓人們不枉此生的原因。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雖然流亡印度,但他不是陰沉嚴肅、卻是一位充滿喜悅的人。他從古印度佛學大師寂天身上學到一種修行:「遭遇劫難時,應該思考整個情況。假如沒有任何方法克服劫難,那操心太多也沒有用,所以我也學著這麼做!」換言之,「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這態度正是達賴喇嘛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心理學的觀點是希望人能夠擁有「強壯的自我」,好去接受與面對現實中的種種考驗和磨難。我們不是要假裝痛苦和磨難不存在,而是要轉換看待事物的角度、改變舊有的詮釋認知。比如,從對自身的關注轉向對身邊的他人作關注;從不斷的苦惱埋怨轉向憐憫與慈悲;真實地看見許多地球上的人正同樣受著苦,而不去比較自己和別人誰的苦更苦,甚至看見苦難是如何讓人們串聯在一起,使不同宗教、性別、身份的人都沒有差別。這時候,自我就得到拓展,不再「我執」!

總有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如失去家園成為流亡難民的經歷,反讓達賴有機會看到更多、認識不同的人,他說:「假如我還是待在布達拉宮,我會一直關在人家常形容金籠子裡,所以我還比較喜歡流亡的這五十年人生。」

身體需要鍛鍊才會強壯、抵抗外來病毒,同理,心靈也需要鍛鍊來得到「精神的免疫力」:認識每一天的情緒和想法的狀態,學習分辨那些有害的、毀滅性的反應,養成那些健康、正面、療癒的喜悅狀態。

達賴喇嘛和聖公會屠圖大主教認為,有八項讓喜悅遠離我們的事物,即精神的病毒:
(1) 恐懼、壓力與焦慮、(2) 沮喪與憤怒、(3) 悲傷與哀慟、(4) 絕望、(5) 寂寞、(6) 嫉妒、(7) 苦難與困境、(8) 病痛與恐懼死亡。

精神科藥物能有效減緩憂鬱和焦慮症狀,但人無法只靠藥物來排走恐懼與不安,便無法只用藥效來換取唯一的基本正面情緒:平靜與喜悅。

許多事如天災和生老病死都無法控制,但人可以每天鍛煉「精神的免疫力」,即藉由調整面對事情的態度,來改變那些事情對我們身心的影響。達賴和屠圖又指出,有八個支柱能撐起我們內心的喜悅:
(1) 觀點、(2) 謙卑、(3) 幽默、(4) 接受、(5) 原諒、(6) 感恩、(7) 慈悲、(8) 付出。

人們總企圖去控制當下,認為事情不應這樣發生、不該有這種結果,而很少去接受現實與無常的「dukkha」,指壓力、焦慮、不滿、苦。相反的梵文是「sukha」,意思是快樂、自在或舒適。「sukha」原是指好車軸,「dukkha」是壞車軸,象徵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著崎嶇不平的苦與難,有些苦無可避免,有些則大大的取決於我們的心(車軸)是如何看這一段旅程,心態決定了經驗到的路程是顛簸,還是平順。

每一天的生命都會有事情發生,好的壞的,滿足的,挫折的……問題不在於怎樣逃避,而在於怎樣面對。把它化為助益,栽種喜悅,成為讓人不枉此生的意義。

參考:《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