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孩子的忠誠兩難及三個會面注意事項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有一些家長是為了「小孩」的教養問題及相處學問而求診心理門診的。離異父母之間常常有情緒的拉扯與衝突,這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但孩子的問題並不好辨認。這些問題主要呈現為以下三種:

(一)忠誠兩難
很多時候,小孩子基於對同住方父母的「忠誠」,擔心與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會否讓同住方父母不開心,甚至想及自己要是表現得高興,也是一種「不忠」行為等,便會在跟非同住方父母見面時,表現出不在意、拒絕、冷漠、哭鬧或生病等。
非同住方父母以為小孩不喜歡自己、同住方父母以為小孩不喜歡對方,但這其實是父母雙方都沒有懂得小孩子內心的矛盾與苦痛。

(二)焦慮各種可能情境
一旦父母離異,小孩子往往心裡埋藏著十分複雜的情緒。他們可能會因為「擔心」或「想念」非同住方父母,而在腦內轉彎再轉彎,把事情想得更複雜。
比如說,他們會擔心彼此會否從此變得生疏和陌生、害怕非同住方父母已經忘記自己、焦慮而不知道在會面時該怎樣表現、也可能害怕被非同住方父母帶走的可能。

(三)心理反應於生理
心理總會以某種形式影響生理,這在小孩子身上特別明顯。如果上述種種心理壓力無法得到處理,便可能反映在生理問題上,孩子可能會以頭痛、腸胃不適等不適症狀表現。
在家庭動力上,這些不適症狀是有功能的,如借機會中斷與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以此保住了對同住方父母的忠誠。藉此,小孩子就能用症狀去避開內心複雜的矛盾感受。

另有一些家長是因為與離異方父母見面及相處的問題,而求助心理門診的。他們常常表達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或不知道有甚麼相處會面時的注意事項。有時候,只要父母試著站在互動的主角──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一下,便會體會到下列三個會面時應注意的事項:

(一)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的說對方的不好
當父母的要試著理解到不論離婚當中有怎樣的爭吵、對對方的憎恨,小孩子對兩邊父母的心情與感受,都是十分敏感的!小孩可能會為了同住方父母的生活更穩定、迎合同住方父母的做法,即使想念著非同住方父母,仍可能會違背自我意願而拒絕會面。
向同住方父母表達忠誠的做法,其實無形中也傷害了自己的心。因此,不只要避免有意無意的說對方的壞話,同住方父母更要試著向孩子表達自己「同意他們與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如果孩子會因為前往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而感到不忠與內疚,那同住方父母也可以表達以下想法:雖然自己也想念孩子,但也希望他能與非同住方父母有愉快的相處。

(二)幫孩子做好心理預備,協助孩子攜帶需要的物品
小孩前往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時,常有著矛盾的心態,他們可能想去但不敢去,或者不想去但被逼著去。因此,為了友善地促進孩子與非同住方父母的交流,同住方父母應該提前三天,提醒孩子要在何時何地跟非同住方父母見面,而不是在一天的行程中突然打斷孩子的活動便拉著他去赴約。
如果孩子已經是學齡後,同住方父母也可以協助孩子製作行事曆,清晰安排跟非同住方父母的見面,讓孩子知道這是一個可控的行程,以做好心理準備。

(三)離異父母在會面時,應和平互動
在許多社工或家事協調員眼中,孩子最不想跟非同住方父母碰面的一大原因,是害怕看到父母雙方在過程中再次爭吵起來。因此,在預定日期交付孩子給非同住方父母時,同住方父母可以主動且友善地告知對方有關孩子的近況和健康訊息等。而在會面結束後,非同住方父母交還孩子給同住方父母時,也可以簡單交待剛才會面時對孩子的了解和看見。
如此,在會面的來回過程中,雖然父母雙方已經離異,但孩子仍會看見和平相處的父母,得到安心的感受。

父母可以因不合而異離,但小孩有著享有與雙親見面相處、用他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互動的權利和機會。俗語說,不是每個人天生就知道怎樣當父母,所以有需要時,不妨尋求心理師諮詢意見,辨認孩子問題、調整相處模式,修通情緒兩難,讓離異家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繼續找到自己的快樂。

參考:《釋手聯談》(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精神科護理人員治療性溝通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吳淑娟 護理師

治療性溝通為護理治療重要的鑰匙。治療性溝通技巧與非治療性溝通行為之差異在於使用之時機和功力多寡,所以懂得察言觀色、因時制宜 、拿捏分寸、心領神會。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基本要件,會不會聊天不會怎樣,會聊天就讓人感覺很不一樣。

練功夫小技巧:

運用同理心、運用治療性沉默、傾聽、接受、提供自己、提供資訊、拓寬話題、引導溝通持續、鼓勵描述感受、給予認可、提出所觀察到、集中焦點、重述焦點、探索、反映、提出懷疑、指出事實、澄清、面質、將事件依先後次序排列、對字句涵意尋求共識、建議共同合作、說出暗示之意、說出話語中的感受。

治療性溝通是一扇門,打開心扉的門,它可以拉近我們的距離傳遞「善的力量」,因為一顆真誠關懷人的心,是最重要的溝通原則與技巧。

以愛心為出發點,不斷充實專業知識,試著將心比心,進入個案的世界,傾聽個案的心聲,樂在助人工作。平日與人相處,就可以來磨練自己的功力,可注意語言與非語言之溝通,學習以同理心,傾聽他人的困擾,練習如何用語言扶助疲乏、生病的人,尊重他人,說造就肯定人的話。

相信人人都有一顆純潔的心和善良的初衷,而我們只是將語言和陪伴變成魔術成為最有溫度的「治療性溝通」。

正念與喜樂(下篇) :心智鍛鍊四步驟 x 靜心轉化八方向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你可想像,冥想能有效改變大腦?臨床精神醫學教授 Daniel Siegel 指出,冥想能夠使大腦建構出新的神經模式,能有效避免大腦產生破壞性反應、恐懼和憤怒,並強化注意力與意識,帶來從容和喜悅的感受。

為鍛鍊心智和養成精神免疫力──見〈正念與喜樂(中篇)〉──可以從每天為自己設定目標、準備心靈開始。可以從專注於一個支持自己的理想意念、經文段落或勵志短文,開始打坐與冥想。以下是聖公會屠圖大主教的方法:

1. 舒服坐定(坐椅子腳踩地或盤腿):於早上醒來但還未完全起床時就開始的練習,在一天的紛擾開始前,先穩住自己的心,進行一個15-30分鐘左右的早晨立志。
2. 閉上眼睛,用鼻子深呼吸幾次:把手放在肚子上,感受腹部的起伏,橫隔膜在擴張時吸氣、收縮時吐氣,這練習能為理智與心靈做清空與專注的準備。
3. 開始問自己:「我心中渴望什麼?對自己、對所愛的人、對這個世界,我有著什麼期望?」短暫的渴望和欲求底下,常包裹著深沉的、人性價值的願望,因此我們要默觀內心真正的願望,才能引導自己回到通往喜悅的生命脈絡的位置。
4. 說出自己這一天定立的志向:目標可以是具體,也可以廣泛的,如「今天我要對待孩子更有耐心」、「希望今天我不會常常批判別人」、「希望自己能由衷關心每一個人」。

神經科學家 Richard Davidson 發現,大腦有四個與幸福感相關的神經迴路,其中一個就完全用在人的「專注力」之上。所以當人們單純在生活中為自己保留安靜與獨處的空間,在這時間內集中心神、釋放壓力、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之上,就是為自己找到幸福與喜悅的日常心智鍛鍊。

在〈正念與喜樂(中篇)〉我們提到八個支撐起我們內心喜悅感的方法,今天我們順著達賴和屠圖大主教的教導,把它們變成一套每天都可以做的靜心練習,在遇到困難或痛煎熬時可以派上用場,並一天一天的從中體悟出喜悅之道──

放鬆且舒服地坐著或盤腿,慢慢做腹式呼吸,直到身心一步步的放鬆下來,讓「問題」暫時停留在心中。然後,請用下面八個步驟,去觀看心裡想到的這些情境、人物或難關:

1. 觀點:從更廣的角度看待自己和那些問題,像是跳脫出來,把自己的人生當做電影來看,觀察那些苦惱。想像未來一年或十年後,自己會怎樣回看這些事?記得,問題總會過去的。
2. 謙卑:別忘記,世界上非常多人都遇過類似於你的痛苦,我們可以試著把自己的問題看成是「人類經驗」的一幕。我們與他人,因為苦痛而交織和聯繫,我們更可以從他們身上聽到經驗和相關的解方。
3. 幽默:你能笑著看待自己的問題、缺點和弱點嗎?在不幸的遭遇和自己的努力之中,試著發掘出趣味來!即使在危難關頭,也試著發現些許幽默吧!笑聲,是人生殘缺不完美的一種救贖。
4. 接受:接受生命在掙扎,和身而為人類的極限。勇於承認痛苦與現實,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承認人類無法預知所有事情,以及背後的原因。這樣就不必一直執著於沒有答案!
5. 原諒:原諒自己在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白自己也只是人,難免會做得不好、不合乎期待、會傷到別人、也受到傷害,因為我們是人。
6. 感恩:在煩惱與困擾的事件中,試著找出三個值得感激的人或事。找出自己在哪些層面因著問題而有所成長?發現哪些人或東西,正支持著我們面對困難?
7. 慈悲:學會對自己慈悲,疼惜自己的努力。學習凡事都需要時間,沒有人是生而完美的,痛苦和失敗是必經的,所以更要感受自己與他人的善良。
8. 付出:感受心中的慷慨,把它轉送給鄰人。明白讓別人喜悅,自己也會感受到真正的喜悅。

參考:《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