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家庭:孩子的忠誠兩難及三個會面注意事項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有一些家長是為了「小孩」的教養問題及相處學問而求診心理門診的。離異父母之間常常有情緒的拉扯與衝突,這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但孩子的問題並不好辨認。這些問題主要呈現為以下三種:

(一)忠誠兩難
很多時候,小孩子基於對同住方父母的「忠誠」,擔心與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會否讓同住方父母不開心,甚至想及自己要是表現得高興,也是一種「不忠」行為等,便會在跟非同住方父母見面時,表現出不在意、拒絕、冷漠、哭鬧或生病等。
非同住方父母以為小孩不喜歡自己、同住方父母以為小孩不喜歡對方,但這其實是父母雙方都沒有懂得小孩子內心的矛盾與苦痛。

(二)焦慮各種可能情境
一旦父母離異,小孩子往往心裡埋藏著十分複雜的情緒。他們可能會因為「擔心」或「想念」非同住方父母,而在腦內轉彎再轉彎,把事情想得更複雜。
比如說,他們會擔心彼此會否從此變得生疏和陌生、害怕非同住方父母已經忘記自己、焦慮而不知道在會面時該怎樣表現、也可能害怕被非同住方父母帶走的可能。

(三)心理反應於生理
心理總會以某種形式影響生理,這在小孩子身上特別明顯。如果上述種種心理壓力無法得到處理,便可能反映在生理問題上,孩子可能會以頭痛、腸胃不適等不適症狀表現。
在家庭動力上,這些不適症狀是有功能的,如借機會中斷與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以此保住了對同住方父母的忠誠。藉此,小孩子就能用症狀去避開內心複雜的矛盾感受。

另有一些家長是因為與離異方父母見面及相處的問題,而求助心理門診的。他們常常表達不知道如何控制情緒,或不知道有甚麼相處會面時的注意事項。有時候,只要父母試著站在互動的主角──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一下,便會體會到下列三個會面時應注意的事項:

(一)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的說對方的不好
當父母的要試著理解到不論離婚當中有怎樣的爭吵、對對方的憎恨,小孩子對兩邊父母的心情與感受,都是十分敏感的!小孩可能會為了同住方父母的生活更穩定、迎合同住方父母的做法,即使想念著非同住方父母,仍可能會違背自我意願而拒絕會面。
向同住方父母表達忠誠的做法,其實無形中也傷害了自己的心。因此,不只要避免有意無意的說對方的壞話,同住方父母更要試著向孩子表達自己「同意他們與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如果孩子會因為前往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而感到不忠與內疚,那同住方父母也可以表達以下想法:雖然自己也想念孩子,但也希望他能與非同住方父母有愉快的相處。

(二)幫孩子做好心理預備,協助孩子攜帶需要的物品
小孩前往非同住方父母的會面時,常有著矛盾的心態,他們可能想去但不敢去,或者不想去但被逼著去。因此,為了友善地促進孩子與非同住方父母的交流,同住方父母應該提前三天,提醒孩子要在何時何地跟非同住方父母見面,而不是在一天的行程中突然打斷孩子的活動便拉著他去赴約。
如果孩子已經是學齡後,同住方父母也可以協助孩子製作行事曆,清晰安排跟非同住方父母的見面,讓孩子知道這是一個可控的行程,以做好心理準備。

(三)離異父母在會面時,應和平互動
在許多社工或家事協調員眼中,孩子最不想跟非同住方父母碰面的一大原因,是害怕看到父母雙方在過程中再次爭吵起來。因此,在預定日期交付孩子給非同住方父母時,同住方父母可以主動且友善地告知對方有關孩子的近況和健康訊息等。而在會面結束後,非同住方父母交還孩子給同住方父母時,也可以簡單交待剛才會面時對孩子的了解和看見。
如此,在會面的來回過程中,雖然父母雙方已經離異,但孩子仍會看見和平相處的父母,得到安心的感受。

父母可以因不合而異離,但小孩有著享有與雙親見面相處、用他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互動的權利和機會。俗語說,不是每個人天生就知道怎樣當父母,所以有需要時,不妨尋求心理師諮詢意見,辨認孩子問題、調整相處模式,修通情緒兩難,讓離異家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繼續找到自己的快樂。

參考:《釋手聯談》(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