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憂鬱(中):謹慎對待輕度憂鬱,免於陷入重度憂鬱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人類是從歷史中慢慢演化的生物,憂鬱感受是適應作用的成果之一,因此某些學者認為心情低落也有其好處,像是在白費力氣的目標上按下中止鍵,或讓人屈服於困難而選擇放棄,從而生存下去。心理學家 Abramson 和 Alloy 認為低落的心情能夠讓人精準分析自己的處境,所以低落給人帶來的好處被稱做「憂鬱現實主義」

雖然憂鬱感受能帶來一定的適應好處,但我們也不能輕忽相對應的壞處。重度憂鬱患者會產生很扭曲的認知,比如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壞的惡人、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垃圾,患者也常常經驗到無法好好思考,執行功能及注意力都明顯的減弱。

在一項「尾部懸吊試驗」的動物研究中,小老鼠頭朝下、從尾巴被懸吊起來。研究發現動物在無法逃脫的緊張狀態下,起初會出現以逃脫為導向的動作,後續會停止嘗試,變得靜止不動。相較起來,人的情感系統在我們被天花板倒吊時,大概也會做出同樣放棄掙扎的決定,這種身心運作的衰竭現象,模擬了「輕度憂鬱」可能發生的引發壓力源。但當壓力源消失,憂鬱情緒很快就消失。

心理學者 Rottenberg 認為「深度憂鬱」是指符合現今精神診斷的情感疾病,而較溫和的形式則稱為「輕度憂鬱」,它有適應的好處,並且是前者的先兆。許多健康深受憂鬱影響的重度患者,在一開始都是從淺度憂鬱開始的。我們常常忽略輕微的憂鬱徵兆和症狀,以為心情低落、身體疼痛、失眠等會隨著時間自行緩解和康復起來,但其實輕度憂鬱症可能會影響很長時間,還有很大機率逐漸發展成重度憂鬱症

輕度憂鬱需要人們更多的重視。有研究表示,人是情緒的主動參與者,大部份人在壓力消失後都能快速恢復過來,甚至會採取行動改變壞心情,比如:出去散步、跟朋友打電話、聽喜歡的歌曲等。但是,輕度憂鬱症的影響遠大於一般心情低落。

輕鬱的底層種子可分為三種:事件、性格、生活。當人越長時間無法理解一個負面經驗,就越難康復,或當負面事件發生在童年,會花更多時間去修復;而每個人的情感反應也有個體差異,不同的人性特質影響我們面對危機時的感受與反應。不過生活中越健康的作息、越自然的生活,越能幫助人們免於情緒低落的侵擾、有效提升情緒抵抗力,如曬太陽、放下手機、準時睡覺等的生活秩序等。

當上述事件、性格、生活的三個層面被擾亂時,低落情緒就會逐漸發展成「持久」的疾病,並在某些壓力下就會惡化,陷入深度憂鬱症。研究指出日後憂鬱症狀減輕也不代表康復,人們很可能仍在困境中掙扎一段長時間。換言之,一旦放任憂鬱從輕度變成深度,身心的受損時間和程度都會讓康復之路變成持久的抗戰。這種長期無法擺脫壓力而導致的重度憂鬱,被心理學家 Seligman 稱為「習得無助」:人變得不太感到飢餓、睡眠變少、體重變輕,進一步的社交隔離,會造成憂鬱的惡性循環。

與人的情感接觸是治療憂鬱症的起點,而在我們的經驗中,心理諮商與治療往往是重始起點的催化歷程。

參考:《憂鬱的演化》(左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