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疾病照顧指引:生理、心理、智能、社會四層面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高志薇 護理師

面對高齡化社會結構,臨床上較常見老年精神疾病包括老年憂鬱症、認知障礙症(失智症)、瞻妄等疾病,伴隨著疾病會呈現不同的精神症狀。綜觀老年精神疾病的照顧,筆者列出一些臨床上的照顧重點,其主要照顧措施可分為下列四大層面:

(一)生理層面

(1) 注意個人身體清潔維護:
要隨時的注意個案的身體清潔維護,比方刷牙、洗臉、沐浴、更衣、剪指甲等個人清潔,鼓勵個案維持個人清潔,必要時給予協助或使用一些輔具,另外維持規律的如廁習慣也是很重要的。
(2) 維持充分且均衡的營養:
個案因疾病症狀影響,可能在進食部分有時會缺乏控制能力,有時又會拒絕進食,偏食,而造成營養不良或消化不良,照顧上可以提供個案熟悉的食物,採少量多餐進食,鼓勵規律的液體攝取,提供均衡的飲食。另外每週監測體重是必須的。
(3) 適當的身體活動並有充足的睡眠:
維持每日合宜的運動,例如走路、體操、打太極拳等,可以促進夜間睡眠與血液循環,對新陳代謝也有幫助。
(4) 預防受傷:
老年人精神疾病個案對精神病藥物特別敏感,要謹慎用藥,以免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與加成作用,造成個案身體的受傷,提供熟悉規律的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
再則,跌倒是高齡個案最常見的受傷,有關預防跌倒的護理措施,比方穿著合宜的衣褲、防滑拖鞋、移除房間內多餘的家具、保持地面乾燥、要維持明亮燈光等。另外因個案認知功能受損,要將家中危險的物品、插座、工具等也放置個案不易取得之處,以防受傷。
(5) 預防走失:
老年失智症個案容易走失,可以使用防走失手圈手錶,或是至警政單位印指紋,晶片定位,要減少個案單獨外出之情形。

(二)心理層面
(1) 提供固定的環境與照顧者,讓個案有安全感,並可建立信任關係。
(2) 建立有規律結構性的活動,定時的陪伴、傾聽,引導個案說出內心感受與想法。
(3) 安排團體或個別的懷舊活動,鼓勵個案敘說過去生命經驗,建立其自尊之滿足。
(4) 維持個案與家人的關係,給予個案的護理措施應包括評估其情緒狀態與現實感。
(5) 當個案出現幻覺與妄想時,不與其爭辯,轉移其注意力即可,給予同理。

(三)智能層面
(1) 要評估個案的認知功能來選擇溝通的方式,並以低頻、沈穩、眼神接觸的方式接觸個案,儘量減少開放式問句,一次只問一個問題,並重複重點,若個案忘記時,可以提醒,以減少挫折感。
(2) 加強現實導向活動的刺激:提供人、時、地定向感的提醒,可以選擇在家中懸掛大型的日曆與時鐘,在病房內可設計用圖像辨識的房間標示,擺放個人熟悉的物品、播放個案愛聽的音樂等,以減少個案因定向感錯誤造成的不安。
(3) 鼓勵多參加職能治療活動:透過活動的參與,增加人際互動,也可添加生活中的樂趣與信心的建立。

(四)社會層面
(1) 評估個案的能力,設計個案可以完成的活動,帶領著個案完成,讓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增加與社會的連結。
(2) 多鼓勵個案參加病房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並由結構式的活動增加其感官的刺激、腦部的運作。例如:拼圖、下棋、唱歌、園藝活動、懷舊團體等。可提升個案生活範圍與生活品質。

以上四個層面照顧方向,希冀能提供照顧者些許幫忙,而照顧者本身的壓力與健康更是我們所關心的,不管您是照顧者的角色,亦或是家中有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我們宏濟醫院的精神醫療專業團隊,能提供您所需要的協助。

一次看懂職能治療生活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陳迪然 職能治療師

什麽是職能?職能是日常,亦是生活。職能治療的意義,在於認爲人的時間應被有意義且健康的日常活動、工作、休閑、娛樂等所占據。

帶領團體活動過程中,職能治療師常以自身為工具,有計畫性地使用其個人特質、個性、感覺和判斷,作為治療過程的一部分,隨時注意個案在活動中之表現,並提供適當之支持讓其有成功之經驗,去提升正向改變的可能性。

職能治療師透過「有目的性的活動」為媒介來治療病人,穩定病患的症狀,幫助其維持、提升、或重建最高之功能與獨立性,並預防疾病再復發或退化。

在急性病房,職能治療師針對個別個案之病情、對其不同之訓練目的,納入個案過往經驗或興趣及其現在的能力,分析並設計出具治療性效果的各類活動團體。

透過與生活相關的活動作爲治療媒介,如:手工藝、繪畫、音樂、歌唱、電影、運動、棋類活動、認知桌游等,協助個案於院内建立規律生活及休閒活動。從活動過程觀察個案表現評估,及時發現問題,並且回饋給醫療團隊內部,使個案能得到更完善的醫療照護。

對於功能良好且有潛力為社會多貢獻的個案,職能治療師會提供職前評估、工作適應訓練、院内支持性就業,以助個案維持或加强其日常生活功能及工作功能,甚至有機會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促進其最大的獨立性,走上逐漸康復之路。

職能治療在精神科醫院的角色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張逸千 職能治療師

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在設計個案的治療時,會先從會談、觀察評估、評估工具評估、以及團隊會議的討論溝通開始,試圖系統地了解個案的整體狀況和復健需求,以訂定復健目標和復健計畫與策略,並接著透過活動團體來介入治療。

因此,職能治療師所設計的活動其實是有意義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從事的,是針對個案或團體整體的需要而設計的。

這些經過設計的活動團體,便具有了活動目的和意義的基礎,可以個人單獨進行,或團體多人進行。不同性質的團體活動有同樣的團體凝聚力、齊心協力、分工或競爭等特色與基礎要求。

為了讓活動多樣化,不要一成不變,形式上也可以是休閒娛樂、人際互動、職能任務等性質。而參與活動團體的個案同時也具有自身在活動中可以達到的個人目標及價值。

在精神科醫院,職能治療用團體為工具,以活動做為媒介,以個案為中心,考量職能和疾病特質,協助個案改善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活動、休閒及嗜好與工作,也提供收集到的資訊和專業建議,回饋給治療團隊作為整體的參考。

照顧者沒有說出口的傷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林永淳 社工

每當會談結束,我跟家屬說「辛苦了」時,總會聽到這些回應──

「沒有啦也是應該的…」
「就自己的小孩啊不然怎麼辦呢」
「母親生前較交代的,總是要照顧好啊…」
「都這麼多年了,習慣了啦…」

各種無奈、無力的情緒,展現了長年累積下來的辛勞,是再多言語都難以陳述的。能訴說幾句苦,都顯得奢侈。

照顧者肩上扛起的是責任、承諾,或許也乘載了一些期待──

期盼病人有一天能復原,一起工作分擔家中的壓力;
期許病人有一天能照顧好自己,不用靠家人叮囑用藥;
期望病人有一天能不再受症狀干擾,安心地過生活;

這些微小的希望,足以支撐照顧者走過這漫長的歲月,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可能也會成為壓垮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這些精神障礙者的家庭面臨到資源匱乏、無力再照顧時,其實很需要藉由「輔導」進入到「家外安置」照顧服務,同時維持原生家庭的「聯繫」與「參與」,包括重新建構和適應新的「互動模式」。

因長年照顧而來的潛在壓力、創傷事件、分離焦慮等負面生命經驗,也需要受到特別關照,如在一個專業且完整的服務體系之下,滿足各個家庭成員的需求,進而促進精神障礙者的復元歷程。

面對有精神障礙者的家庭,我們應給予更多的包容與同理。當他們為自己生病的家人盡心盡力時,願身旁的我們也能夠從旁給予支持。致辛苦的照顧者們: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量肩負起照顧他人的責任。

看見失智症照護者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方信閎 社工

「如果有一天我忘了我自己,你可不可以幫我記得我剛剛在做什麼呢?」這句話出自一本名為《忘了》的書,它是從失智症照護者角度出發來寫的。

在精神照護的路上,沒有一段是輕鬆且容易的。往往是一個家庭照顧沉重的傷痛,一位家庭成員的病倒,拖垮便是全家人的生活──這是在服務許多家庭的工作中,家屬所親身告訴我的事。

我們以長期照顧計畫中最常見的失智症為例,其實僅有 5% 的失智症患這可透過藥物進行治療,卻有 95% 的患者必須接受這終生不可逆的疾患痛楚。這儼然是一個沉重的壓力,因此在建立家庭支持系統上,家人的照顧心力往往會在這段路上而挫折、放棄。

在跟疾病作戰、照顧失智症家人的路上,家屬其實正學習著種種能力,有時候也是逐漸成為專業的過程。

A 家屬與 B 家屬之間,也可以是一個有效的互助資源與支援,目前臺灣有「康復之友協會」長期辦理家屬團體,透過每一位家屬的親身自白與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彼此學習及一同克服困境,這一段又一段克服逆境的過程都讓人無比撼動。

我相信社會充足的資源,才會造就社區的綠洲。目前民眾可依據情況,尋求相關單位提供的媒合需求及問題解決。

全台配置各式「長照中心」,協助家中失智症或自理能力不足的長輩或民眾。「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及「社會福利中心」能夠對身心障礙者本身或其家庭的需求,以及可解決問題的管道,作出專業且精準的判斷與協助。民眾若有精神醫療需求,也可尋求「心理衛生中心」或就近「精神醫療院所」諮詢協助。

如有地點方便,您也可以到宏濟跟我們諮詢。

認識精神護理:與思覺失調症病人相處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吳淑娟 護理長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紅遍台灣的大街小巷,成功引起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病人的關注,但我想隨著戲劇的落幕,關注也漸漸褪色了……

除了幻覺、幻聽、妄想等正性症狀外,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常常也伴隨退縮、功能退化等負性症狀。治療過程中,要讓病人信任你(這裡主要指醫師或護理師),就要花時間關懷與陪伴,才能建立有效的治療性人際關係。

在常規的藥物治療之外,病人還需要精神科護理師提供他們不同的協助,如給予練習基本的自我照顧技巧、擬定護理和行為治療的計劃、以及適時的讚美鼓勵及行為肯定。並在出院時再三溫馨的提醒,按時回診就醫,及服用藥物等重要資訊。

另外,會談技巧也是格外重要的相處之道。面對病人光怪陸離的幻覺、妄想內容時,要在長期的工作中練習妥善的應對進退,讓病人放心詳談。在面對人格疾患試探或挑釁的話語時,護理師要依靠同理又深厚的會談技巧,在會談當中既要顧及病人感受,同時也要全身而退。

身為精神科護理人員,我一直努力對病人做好陪伴及關懷工作,不論是直接給予,還是間接幫助他們尋求其他資源的連結,如打開心扉跟醫生、心理師及社工談話等──我認為這些都是精神科護理人員很日常但很重要的課題。

最後,每個人都值得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勇於面對!唯有自己用心體會觀察,以及把照愛留給自己,給予充分喘息的空間,才是在精神上保有最好的自強能量。

我要給所有用心服務的精神科護理人員加油,在自己累了有需要的時候也請好好休息!

憂鬱症與四種胺基酸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文麟 藥師

憂鬱症狀的出現,是由許多因素造成。除了常見的發展、心理與社會因素,也會跟食物、藥物、營養、大腦相關,即「生物」因素影響及造成的!

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化學單位,也是人體所必需,它參予了人體各部位的組成,發揮各種功能,如腦部的正常運作。長期缺乏某些特定胺基酸,將造成腦部功能失常,如引發憂鬱症。

下面將介紹四種與憂鬱症有關的胺基酸:

(1) 色胺酸(Tryptophan):色胺酸是被腦部用來製造血清素(Serotonin)的基礎,而血清素是神經傳導物質及正常睡眠的神經荷爾蒙。它能幫助控制兒童過動,減輕壓力。缺乏血清素,會造成憂鬱症狀!

(2) 酪胺酸(Tyrosine):酪胺酸輔助黑色素的製造,以及維持腎上腺、甲狀腺與腦下腺的功能,使人心情愉快。可幫助焦慮、憂鬱、過敏、頭痛等症狀的治療。缺乏酪胺酸會促使腦部進一步缺乏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繼而造成憂鬱症及情緒上的困擾。

(3) 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苯丙胺酸產生各種神經衝動傳導物質,被大腦用來製造正腎上腺素,協助記憶與學習。它作用在中樞神經,使人心情愉快,解除憂鬱;但不適合用在精神焦慮、高血壓及苯酮尿患者。

(4) 甘胺酸(Glycine):甘胺酸是中樞神經的必需胺基酸,它的抑制作用有助於預防癲癇,和用於兩極性的憂鬱症。

維持人體腦部正常功能的營養素除胺基酸外,還有其他維生素如B群,及必需的脂肪酸等,都需要適量攝取!均衡的營養,平衡的身心靈,才能讓你我遠離憂鬱!

認識失眠:三種型態與八個照顧原則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高志薇 護理師

失眠是指睡眠品質超過一個月,無法滿足個人需求,導致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

而失眠依型態剛可分為三種,可單獨也可能混合存在:

(一) 入睡困難型:躺在床上超過一小時以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二) 淺眠型:躺在床上很快能入睡,但一點動靜就醒,無法進入沉睡階段,醒來覺得好像整夜沒睡,感覺很累。
(三) 早醒型:躺在床上很快入睡,但是凌晨一、二點就醒了且無法再入睡。

失眠是有方法預法及改善的,我們可嘗試八個照顧原則:

(一) 維持規則之睡眠作息,每日按時上床入睡及起床。
(二) 上床 30 分鐘後若睡不著,就不要賴在床上, 待睡意來時再上床睡覺。
(三) 就寢一個小時前避免看連續劇、評論性節目,以免情緒起伏影響睡眠。
(四) 專心睡覺,增加睡眠與床的連結,不要在床上做其他的事,如看電視、打電話或討論事情。
(五) 下午四點後避免進食刺激性飲品與食物,如酒、咖啡、茶、香煙及巧克力等。
(六) 就寢 2 小時前避免做激烈的運動,睡前洗溫水浴有助於放鬆入眠。
(七) 佈置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光線、少噪音及舒適床墊。如有必要可使用眼罩、耳塞等。
(八) 營造優質睡眠品質:維持睡衣、床罩或床單、毛毯、棉被和棉被套、枕頭和枕頭套的清潔和乾爽。

遵守上列照顧原則,若失眠仍然持續,可來宏濟醫院的身心門診求診,讓我們專業團隊幫助您重拾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