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心理學(中):關係中保持活力,活得稚氣又成熟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老化(Aging)是在二十世紀才被社會學或心理學家發現的概念,在許多藥物或疫苗被發明以前,人們能活到五十歲已經是長壽,但隨科技發展,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老化便成為了一個全人類都面對的新概念。

老年人有他們的認同危機、適應問題,老年的生活與任務,有待被思考與定義。老人急需要面對的困境可以分為三個層面:(1)身體 (soma) 的衰弱化、生病、活力減少;(2)心理 (psyche) 的經驗與記憶間不再連貫;(3)社群 (ethos) 的失去,生產力和關係斷裂。

面對老化的社會,美國心理學家Erikson及其妻子Joan,提出「統整」和「智慧」作為面對老年期的成熟力量。不成熟、缺乏智慧的老人會逐漸變得「輕蔑」,他們的思考變得教條主義、假統整、裝正統,事實上是對年青人正在取代自己,準備要精彩地站上舞台一事耿耿於懷;可是這樣下來,他們會進一步困惑與無助於自己及他人的「離去」(能力的失去,真人的逝去),並最終在「絕望」中無力、生氣、執著、砍斷連結、孤獨至死──他們在身體、心理、社群上真的步入絕境。

因此,老人需要「統整」的力量,把身體、心理、社群好好連結與穩住,才不會掉進絕望的生活裡。同時,老人需要「智慧」的力量,好克服輕蔑的態度與僵化的思考,以坦然與超脫的心,面對離去與死亡。

統整和智慧並非甚麼沉重的美德,要培養這兩個力量,需要的是在所有關係中保持「活力」與「覺察」,並帶著「圓融的目光」,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出愛、奉獻和友誼的關係能力。

面對老人身處於一個在身、心、社層面都越來越貧窮的境況,社會還需要怎樣的力量來解救與自救呢?

Erikson 和 Joan 還強調了「適應」的重要性。無論我們能力多高,有多聰明與財力支撐,仍必須學習淡定而幽默的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換言之,老化的藝術就是一次「哀悼之旅」,老人需要哀悼與接受年輕有為一事已經過去,且盡情享受老年期這個新的生命階段,對一切保持聆聽與看見,對年輕人作出欣賞。

如此,生命就慢慢回到原點,得到一種成熟的「希望」,這就像聖經所說「要變得像小孩子那樣…」!希望,是老人有意識地返老還童,投入到真實的愛與關係之中,代表回到「我」本身,找回自己,活得稚氣又成熟。

總結來說,人生走過種種的歷練,智慧的種子在老年期萌芽,成為全新的優雅態度和創造力,這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Erikson 稱之為「不變的核心」或「存在的認同」,是老人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統整,是跨世代的連結,是對人類境況的接受,是對自己的超越,是智慧地活得像小孩。

參考:Erikson, E. H., & Erikson, J. M. (2012[1998]). 生命週期完成式。張老師文化。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