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來到中年,心理學家看到人有兩個渴求:對生命旅程本身的渴求,以及對強烈親密與交流的渴求。簡單的說,中年人渴求有人能陪伴自己去走這趟旅程,那人可以是愛侶,也可以是摯友,二人關係的重點在於相依、深層次、徹底開放的交流。
由於想要獲得「我們在一起」的親密感受,中年人會變得喜歡參加新團體和社群。但這不是年輕人那種肩並肩的朋黨感,也不是成人比較高下的權力感,而是大家以親和的創造力,朝向同一目標,達到「從『我』向『你』的流動」。不少宗教團體中的友誼活動,強調如兄弟姊妹的互相關愛與奉獻,正是這種親密感的體現場所。
另一方面,中年人想離開舊有的社群,放下舊有的價值。他們渴望脫離過去的人際關係,象徵著擺脫社會桎梏的渴望,好投身至一種完整的轉變、探索與冒險的經驗裡。也可以說,是想要在靈魂層次上,走向情感與意識的蛻變。
問題是這過程往往並不順利,因此人們會遭遇「中年危機」,代表要先面對「危」,才能找到「機」。危,是指人們希望在中年轉化與轉型時,所要面對的種種生命的不確定性、曖昧不明、複雜難懂的時刻,即許多困難有待克服。
所以,中年之旅就像是預先安排好的一趟旅程,可是上路時,意外連連,計劃都被打翻,人們忽然成為了過渡狀態中的失落旅人。有時候,人們以為在中年作出重大而正確的決定,殊不知只是步入歧途,或只是兜了一個圈,走了一趟寂寞的原地之旅。
榮格心理學家莫瑞‧史丹邀請這些旅途上的中年人,去忍受心理煉金的壓力、事物衝突的不和、以及進入未知世界時的焦慮與害怕。

談完「危」,來說「機」:機,是整合事物以後得到的生命體驗,是新的社群、深入的交流、至誠的相依,這是一種榮格心理學所稱的「心靈煉金」,以創造出一個重新加工的身份認同的意識感,一種更為流動的人格、更具感知力、更有自由的空間、更深入關係連結。
不論是婚姻、友情、個人、還是工作,人們都習慣了傳統和穩定制度所帶來的安全感,而中年危機就在於要求人們去翻新舊有的制度,敢於解構,並使自我變開放,保持對新事物與改變的好奇與尊敬。
一面棄舊,一面迎新,危與機雙雙而至,中年之旅註定是一趟奔波、過渡、轉型的旅途。旅途中,人們或許會逃離一些社會承諾、義務及既有責任,從而踏入不為人知、超越自我想像的新領域。但也唯有這樣,新的夥伴關係才將逐漸出現,心裡頭相對的事物也會逐步整合。
最後,人們要如何知悉已經走過中年危機?也許是混亂過後,心理上穩定感的重新恢復,對自我生命的重新掌權。
參考:Stein, M. (2013[2004]). 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心靈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