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童年(上):否認傷害,反而會為下一代帶來更多傷害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今天的社會已經有一種心理學的共識:不愉快的童年會對成人造成重大且持續的身心健康影響。這種共識的一大提倡者便是兒童心理學家愛麗斯‧米勒(Alice Miller),米勒長期關注她所命名為「有毒教育法」(poisonous pedagogy)的教養問題:指一種透過公開或非公開的方式,動用權力、操縱、威逼等手段,致使兒童順從與服膺於成人,美其名是「愛與教育」,但實踐上是以摧毀兒童意志為目的的行為。

童年傷害所造成的創傷,會反映在人格與行為模式裡,如過度行使及讚揚暴力、將父母理想化、否認痛苦等,讓「暴力」與「無知」自成一個惡性循環。

米勒指出這個惡性循環的運作方式有六個步驟:

(1) 一貫帶有體罰傳統的教育,導致「否認痛苦與屈辱的個性」;
(2) 這個性是兒童為存活下來而必然的否認態度,卻造成「情感的盲目」;
(3) 情感盲目在腦中製造「思維障礙」,以防範創傷感受與記憶復返;
(4) 思維障礙阻礙人們學習新知,失去除下過時心理防衛的「更新能力」;
(5) 然而「身體」卻保留受辱的完整記憶,導致人們潛意識地將創傷加諸到下一代;
(6) 情感盲目與思維障礙使人無法放棄「創傷的代間傳遞」,繼續做自己的父母曾經做過的一切,即打罵小孩的有毒教育。

要打破惡性循環,那些在有毒教育法下長大的孩子就需要一位「協助見證者」作情緒支柱。他可以是老師、鄰居、祖父母、同學或手足,只要能給予同情與關愛,就能起到平衡創傷的作用,並且讓小孩知道自己是被信賴的、不是壞的、值得被善待的。

另外,不論是老師、律師、朋友、社工或心理師,如果創傷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能有這樣一位「知情見證者」能知曉受創的事實,好對其受虐或缺乏幸福童年的過去作關愛照顧,協助孩子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協助他們重新成長,那麼惡性循環就能打破,童年的療癒仍是可能的。

現在,我們能自信地反駁一些家長「不打不成材」或「不管不會乖」的主張,告訴他們心理學家的主張:關愛與同理心才是真正的教養!忽視、侮辱、暴力只會令孩子失去愛的能力,在個性上變得冷漠與殘忍。

研究表示,對童年創傷習以為常的孩子,其大腦控制情感的區塊有明顯損傷,且心中滿載報復心態。他們之所以會成為無法將心比心的「壞人」,是由於他們對受創的童年無法作出適當回應,人格形塑在早期便受到扭曲,才因著情緒和記憶的逐漸壓抑,由此造就潛在的毀滅力所致。

米勒認為那些成為希特勒幫手的猶太人,正由於他們童年所受過的有毒教育與暴力,深藏的憤怒使他們無法感受他人的苦痛,而希特勒正是給予這些人「合法的」發洩與報復對象。在不被處罰的情況,他們便變成乖乖聽命於暴力行事的人,將兒時被語言或肢體虐待的事實轉移到現實裡,演出人性的屠殺。

因此米勒苦口婆心的重申一個觀點:「虐待兒童的原因等同於它的結果──否認曾經受到的傷害,反過來導致人們以同樣的方式去傷害下一代」,除非人們不再去否認童年的傷害,才可能面對心裡的恐懼與情感盲目,擺脫一種宿命論的無力感態度,並在具同理心的他人幫助下,試著理解創傷,好重新準備長大成人。

參考:Miller, A. (2014[2001]). 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心靈工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