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學習障礙(四):放下有毒羞恥感,學習同理自己及找到幫助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學習障礙者最常受苦於內心的羞恥感。對自身缺陷及不合標準的覺察痛苦,以及受到教師、同學或家人的嘲笑打擊,都會進一步引發凍結反應及人際退縮。

長期研究情緒狀態的心理學家 Silvan Tomkins 發現:羞恥 (shame) 會強化為羞辱 (humiliation)。學習障礙者因為不知道何時會面對公開的羞恥,而羞恥又被環境的反應進一步增強破壞性的羞辱,使其出現重複的自我詆毀,只想「鑽進洞裡」。

一位學習九九乘法表而不斷挫敗的學生,會在長期記憶中埋下了慢性羞恥的種子,這些破壞性的羞恥感會導致退縮反應。由於預期學習斷層令自己蒙羞而迴避,人們便會變得不願意去嘗試,削弱了智性的追求,久而久之,學習障礙的小孩發現自己在慢性的羞恥感下,已逐漸欠缺能力感,身處在「斷層→失敗→羞恥→更多失敗」的惡性循環中

當然,羞恥感也有建設性,它可促進韌性,和作為警告一個人遠離困擾的保護手段。當事情行不通又會引發羞辱時,就該停止,並轉而尋求學習的替代方法、作新的嘗試。健康的羞恥感還可以幫人與人再度連結,從人際撤回→反思→再度跟朋友說:「我很抱歉,我需要你的幫忙!」

當學習的路被學習障礙所阻礙時,人們就會尋找新的欲望和可能,這個「尋找-期待」過程令人愉悅,它是羞恥感與韌性之間橋樑:「儘管有壓力,但這是我的優勢」、「我要嘗試和冒險別的取向和能力」、「我要跟能夠提供幫助的人產生連結」!

學習障礙者的困難也可能是數學、拼字、朗讀,這些使人害怕學習的恐懼是一種心理的「斷層」,讓人們以不饒恕的眼光責備與批評自己,產生羞恥感。因此,學習障礙者要培養一種「內在的同理」,像是一位好父母般對自己說話:「沒關係!羞恥會過去!別人會幫忙!不是我的錯!」

學習障礙者需要找到願意幫忙的導師與朋友。導師是那些尊重個人優劣勢的專業人士,他理解缺陷存在,但不會忽視情緒和個人特色,而是看到個人的潛能、接納弱點並促進成長。朋友就是能夠與之建立連結與信任的人,能夠了解困境與消除羞恥感受的傾聽者,在平等互惠的狀態下交流的人生好伙伴。

長期困於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的人們,由於常常受到環境與他人的不理解,感到自卑、羞恥、沮喪、失望等的負面情緒,而內心受困,因此尋找適合的心理治療師協助也是很重要的。

有時候學習障礙者發現自己對心理師認同,但實際上對對方所說的話是一頭霧水的,這個現象反映案主身處於「斷層」之中。如果沒有好好討論這些經驗,心理師同樣會困於五里霧之中,讓二人都誤以為有在進展中,實際卻不然。

可以說,學習障礙的倖存者其實最清楚自己需要甚麼:他需要一位具同理能力的學習障礙專家+具理解學習障礙如何影響情緒的心理師。兩者共同的工作核心永遠是「尊重案主的觀點」。下一篇,我們談如何決定心理治療的需要。

參考: 《被卡住的天才:用韌性釋放被禁錮的才智》(許豪沖譯)

認識學習障礙(三):共處五階段及和解四步驟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覺察到自己或他人有「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ULD),其實就是「覺醒」的開始!就像黑暗被照亮,「總算我並不是瘋了/愚笨/懶惰!」

而為了確認診斷,可施測一套針對動作技巧、閱讀、短期記憶、聽覺學習等的標準化測驗。一般來說,當測驗的診斷結果得到確認時,一些 ULD 患者會鬆一口氣,得到釋放與掙扎的澄清,「原來那就是我出問題的地方!我就知道!」同時,一些人則是會感到沮喪,覺得自己是障礙者。

但長遠來看,新的理解還是會讓人受益,逐步放下多年的自責及羞恥感,原諒自己。診斷以後,許多 ULD 患者都會走過五個階段,他們有個先後次序,但也往往同時發生與擺盪:

(一) 勇敢面對:
用不熟悉但較有效達到目標的方法,取代過去固定成習慣但不怎樣有效的方法。但學習新方法的過程中的挫折,可能促發過去根深的羞恥感,代償障礙的新任務的艱巨,也會讓人感到哀傷,引起一種「我好像又回到小學一年級」的斷層。

(二) 哀傷:
接受失落是永遠的過程。與學習障礙纏鬥多年,從試著不處理,到最後仍要緩慢及刻意學習,體驗到「問題從來沒離開過,只要我活著,問題就會在。」人們對自己失去的機會及承受過的痛苦,常常感到遺憾、生氣、以及「為什麼是我?」的共鳴。

(三) 辨識幫助與阻礙:
下定決心尋求必須的、適合的專家的諮詢幫忙,並學會分辨那些以惱怒、誤會及指控來回應的阻礙者。當ULD患者感到確認,被禁錮的才智就能呼吸。

(四) 避開陷阱:
不再為某些事情,如別人的不理解,而感到難過。也不讓自己受到逼迫,不被偏見嚇怕,只管做好自己能做的學習與改變。

(五) 接受:
真正的接受學習障礙,是源於生理因素,而不是個人的錯!放下「只是用學習障礙當藉口」的自我譴責,真實看到家人或朋友也都為學習障礙所苦時,就會大大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問題的接受程度。

從確定診斷到與之共處,都需要心理與實際層面的努力。「我是有才華的,學習障礙物令我挫折,但我要接受它!」和解是條慢慢長路,心理學家把它分為四個階段:

(一) 個人的定義:
用許多學習經驗、洞察和自知之明,把難以形容的問題轉變為可理解的精細定義。如「學習障礙就像系統短路」、「要花更多時間學習」、「聽的比看的能力好,但必須以閱讀來學習」等,然後分辨出自己其實是碰到什麼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忙。

(二) 接受自我:
長期跟學習障礙有關的情緒,可能不會消失,但它們會變得可以忍受及受到控制。學習具有韌性,在可為及不可為的事情上努力,並允許為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和準則。少了未診斷 ULD 以前對自我認識的扭曲與羞恥感,人們現在可以了解與欣賞自己的優勢,發展潛能。在賦能的感受中,找出適當的選擇與替代方法。

(三) 個人歷史的再詮釋:
用上對學習障礙的新理解,來重新思考過去,調整記憶,及找到新的意義,好比「我不是懶惰/我不恨父母/我不是要報復」。過去的悲傷與失望,會逐漸變成較良性的傷感,一些憤怒與絕望都可能淡去,得到彼此諒解。

(四) 形成個人觀點:
ULD 患者在學習障礙的知識下,能夠對教學常規及學校標準作出再評估,提出如「有時候這不是老師的錯,而是系統的錯」等的個人觀點。

由上述可見,和解是不間斷的過程。與病共處的舒適感會隨時間增加,而發揮潛力的時候,韌性也會增長。因為學習障礙仍會干擾優勢的開展與成熟,所以韌性、創造力及適應力彼此激發與合作,會迫使學習障礙者進入創意模式,達到自我解困。

要在優勢與劣勢間搭起橋樑,找到適當的代償。一邊避免困窘難堪,一邊促進成長與發展,甚至要做出不愉快的妥協,承認問題仍然存在。以上都是讓人避免陷入羞恥與自責循環的方法。

參考: 《被卡住的天才:用韌性釋放被禁錮的才智》(許豪沖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