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學習障礙者最常受苦於內心的羞恥感。對自身缺陷及不合標準的覺察痛苦,以及受到教師、同學或家人的嘲笑打擊,都會進一步引發凍結反應及人際退縮。
長期研究情緒狀態的心理學家 Silvan Tomkins 發現:羞恥 (shame) 會強化為羞辱 (humiliation)。學習障礙者因為不知道何時會面對公開的羞恥,而羞恥又被環境的反應進一步增強破壞性的羞辱,使其出現重複的自我詆毀,只想「鑽進洞裡」。
一位學習九九乘法表而不斷挫敗的學生,會在長期記憶中埋下了慢性羞恥的種子,這些破壞性的羞恥感會導致退縮反應。由於預期學習斷層令自己蒙羞而迴避,人們便會變得不願意去嘗試,削弱了智性的追求,久而久之,學習障礙的小孩發現自己在慢性的羞恥感下,已逐漸欠缺能力感,身處在「斷層→失敗→羞恥→更多失敗」的惡性循環中。
當然,羞恥感也有建設性,它可促進韌性,和作為警告一個人遠離困擾的保護手段。當事情行不通又會引發羞辱時,就該停止,並轉而尋求學習的替代方法、作新的嘗試。健康的羞恥感還可以幫人與人再度連結,從人際撤回→反思→再度跟朋友說:「我很抱歉,我需要你的幫忙!」
當學習的路被學習障礙所阻礙時,人們就會尋找新的欲望和可能,這個「尋找-期待」過程令人愉悅,它是羞恥感與韌性之間橋樑:「儘管有壓力,但這是我的優勢」、「我要嘗試和冒險別的取向和能力」、「我要跟能夠提供幫助的人產生連結」!

學習障礙者的困難也可能是數學、拼字、朗讀,這些使人害怕學習的恐懼是一種心理的「斷層」,讓人們以不饒恕的眼光責備與批評自己,產生羞恥感。因此,學習障礙者要培養一種「內在的同理」,像是一位好父母般對自己說話:「沒關係!羞恥會過去!別人會幫忙!不是我的錯!」
學習障礙者需要找到願意幫忙的導師與朋友。導師是那些尊重個人優劣勢的專業人士,他理解缺陷存在,但不會忽視情緒和個人特色,而是看到個人的潛能、接納弱點並促進成長。朋友就是能夠與之建立連結與信任的人,能夠了解困境與消除羞恥感受的傾聽者,在平等互惠的狀態下交流的人生好伙伴。
長期困於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的人們,由於常常受到環境與他人的不理解,感到自卑、羞恥、沮喪、失望等的負面情緒,而內心受困,因此尋找適合的心理治療師協助也是很重要的。
有時候學習障礙者發現自己對心理師認同,但實際上對對方所說的話是一頭霧水的,這個現象反映案主身處於「斷層」之中。如果沒有好好討論這些經驗,心理師同樣會困於五里霧之中,讓二人都誤以為有在進展中,實際卻不然。
可以說,學習障礙的倖存者其實最清楚自己需要甚麼:他需要一位具同理能力的學習障礙專家+具理解學習障礙如何影響情緒的心理師。兩者共同的工作核心永遠是「尊重案主的觀點」。下一篇,我們談如何決定心理治療的需要。
參考: 《被卡住的天才:用韌性釋放被禁錮的才智》(許豪沖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