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下):兩性都承受的討好壓力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討好」,表面上是一項取悅別人的行為,但其核心意義是「預先安排別人的反應」及「避免引發自己不喜歡的感受」。討好行為,人人都有,其實沒有男女之別,只是文化上可能使得女性更常討好別人。

文化裡的女性,往往被約定俗成為照顧者,如大人們會稱讚乖巧的、照顧他人的小女孩,期待她們善於現同情心,長大以後又成為盡心打理家庭、不辭勞苦的母親。

Amber 從小被培養成一名討好的女性,她總是配合弟弟所決定玩的遊戲。當她長大一點,交了自己的朋友而不想再跟弟弟玩那些男孩子的遊戲時,母親又會繼續要求她應該要樂於陪弟弟玩。成年以後,Amber 最受不了的就是讓別人失望,她覺得說一聲「謝謝,不用」都等於刻薄與無情。

Amber 想要的只是他人的重視和願意平等對待,即自己不會是臨時找來的工具人或替補者,不會是家人或朋友生活不順遂的時候,用罪惡感方式(情緒)勒索自己去關心與探望的人,亦不會是公司以「大好發展的機會」等託辭,把額外工作騙到自己頭上來,還沒有加班費的苦工!

直到 Amber 承認自己有期望被怎樣對待的脆弱需求,對總是帶有附加條件的人際關係開始生氣,明白到自己的價值不只是去協助他人,她便明白自己有能力幫忙,亦不代表一定要伸出援手,反倒讓自己一直忙於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

女性要從「妳應該要獨立且全能」的要求中解套,其實就「勇於承認自己的脆弱、敢於生氣」,學會「討好自己」的方式。

當然,討好行為,不分男女,男性也有難言的討好。一般印象中的討好行為──如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尋求和諧、支持他人、忍受不快、身兼多職、自我形象低落等──感覺起來都比較是文化上認為的「女性化」向度。然而,男性也有其「男性化」的討好行為,且更隱蔽而難以被社會看見。

許多時候,為了討好團體中的男性同胞,即避免不被喜歡而去預期別人期待的反應,使得再溫良的男性也要刻意擺出不友善的態度,在充滿打鬧、挖苦、髒話的男性話語間建立友誼;到了職場上,再無害的男士也得學會隱藏弱點,裝作沒有需求、獨立無情、深不可測;在家庭裡,再弱小的男士也得裝什麼都懂,表現出餬口養家、肩負重擔的鋼鐵角色──因為身旁每一位男性看起來都是這樣表現。

在不同場合所表現出的另類討好,共通點都是:感受,是不被允許的,被允許的只有果斷與行動力,其出發點都是害怕失敗和害怕被男性同胞排斥。

還有一種男性身上不明顯但實在存在的討好樣貌,是現代男性(即使不懂)還必須「反省自己的特權」,以確保自己沒有在無意中表現出壓迫女性的行為(所謂的厭女、父權色彩),以避免自己被斷定為政治不正確、老一輩的思想者。

因此,雖然說男性在父權社會中享受一定的特權,但也大大限制了男性的情緒表達與健康,很多男性甚至會表示「從沒看過父親哭」。到了今天,一些企業文化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才有部份男性體會到:「我們會討論對於心理健康的『看法』,還不能算是討論對心理健康議題的『感覺』。」

女性在文化制約上常以為自己的需求站不住腳,照顧自己就等於忽略別人,造成他人麻煩。男性,則往往不自覺地為了討好同性團體而必須隱藏自己。因此,我們(男女皆然)很值得一起反思:

‧ 身為男/女性,在你的家庭中代表著什麼意義?
‧ 長輩對待男/女孩小的方式和期待有什麼差異?
‧ 對男/女的規矩、感受或行為的允許有何不同?
‧ 不同性別者自小在家庭中得遵循什麼家規與教條?
‧ 這些規範從何而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 面對困難,腦中浮現的男性/女性榜樣是怎樣行動的?
‧ 當表現不同於其他男性/女性時,心裡有怎樣的感受?

老年精神疾病照顧指引:生理、心理、智能、社會四層面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高志薇 護理師

面對高齡化社會結構,臨床上較常見老年精神疾病包括老年憂鬱症、認知障礙症(失智症)、瞻妄等疾病,伴隨著疾病會呈現不同的精神症狀。綜觀老年精神疾病的照顧,筆者列出一些臨床上的照顧重點,其主要照顧措施可分為下列四大層面:

(一)生理層面

(1) 注意個人身體清潔維護:
要隨時的注意個案的身體清潔維護,比方刷牙、洗臉、沐浴、更衣、剪指甲等個人清潔,鼓勵個案維持個人清潔,必要時給予協助或使用一些輔具,另外維持規律的如廁習慣也是很重要的。
(2) 維持充分且均衡的營養:
個案因疾病症狀影響,可能在進食部分有時會缺乏控制能力,有時又會拒絕進食,偏食,而造成營養不良或消化不良,照顧上可以提供個案熟悉的食物,採少量多餐進食,鼓勵規律的液體攝取,提供均衡的飲食。另外每週監測體重是必須的。
(3) 適當的身體活動並有充足的睡眠:
維持每日合宜的運動,例如走路、體操、打太極拳等,可以促進夜間睡眠與血液循環,對新陳代謝也有幫助。
(4) 預防受傷:
老年人精神疾病個案對精神病藥物特別敏感,要謹慎用藥,以免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與加成作用,造成個案身體的受傷,提供熟悉規律的生活環境是很重要的。
再則,跌倒是高齡個案最常見的受傷,有關預防跌倒的護理措施,比方穿著合宜的衣褲、防滑拖鞋、移除房間內多餘的家具、保持地面乾燥、要維持明亮燈光等。另外因個案認知功能受損,要將家中危險的物品、插座、工具等也放置個案不易取得之處,以防受傷。
(5) 預防走失:
老年失智症個案容易走失,可以使用防走失手圈手錶,或是至警政單位印指紋,晶片定位,要減少個案單獨外出之情形。

(二)心理層面
(1) 提供固定的環境與照顧者,讓個案有安全感,並可建立信任關係。
(2) 建立有規律結構性的活動,定時的陪伴、傾聽,引導個案說出內心感受與想法。
(3) 安排團體或個別的懷舊活動,鼓勵個案敘說過去生命經驗,建立其自尊之滿足。
(4) 維持個案與家人的關係,給予個案的護理措施應包括評估其情緒狀態與現實感。
(5) 當個案出現幻覺與妄想時,不與其爭辯,轉移其注意力即可,給予同理。

(三)智能層面
(1) 要評估個案的認知功能來選擇溝通的方式,並以低頻、沈穩、眼神接觸的方式接觸個案,儘量減少開放式問句,一次只問一個問題,並重複重點,若個案忘記時,可以提醒,以減少挫折感。
(2) 加強現實導向活動的刺激:提供人、時、地定向感的提醒,可以選擇在家中懸掛大型的日曆與時鐘,在病房內可設計用圖像辨識的房間標示,擺放個人熟悉的物品、播放個案愛聽的音樂等,以減少個案因定向感錯誤造成的不安。
(3) 鼓勵多參加職能治療活動:透過活動的參與,增加人際互動,也可添加生活中的樂趣與信心的建立。

(四)社會層面
(1) 評估個案的能力,設計個案可以完成的活動,帶領著個案完成,讓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增加與社會的連結。
(2) 多鼓勵個案參加病房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並由結構式的活動增加其感官的刺激、腦部的運作。例如:拼圖、下棋、唱歌、園藝活動、懷舊團體等。可提升個案生活範圍與生活品質。

以上四個層面照顧方向,希冀能提供照顧者些許幫忙,而照顧者本身的壓力與健康更是我們所關心的,不管您是照顧者的角色,亦或是家中有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我們宏濟醫院的精神醫療專業團隊,能提供您所需要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