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自己(上):放下過度自衛,接納自我,就不必一直優越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心理學有種說法:無法跟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真實地和別人好好相處。這背後的原因是指人若是無法接受自己,易於對自己的弱項或短處感到自卑,就會要麼去討好、要麼去嫉妒他人。內在的自卑教人盲目追求著權威人士的認同,同時會討厭和無法客觀地接受比自己優秀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優越感和自卑,其實是一體兩面的!總是抱持優越感的人,內心其實是焦躁不安的,其核心仍然是難以接受真實的自我,所以才會追著虛榮跑,常常受制於他人目光。

好比一位對自己的學歷懷有高度優越感的人,來到一個不在意學歷、職業的場合裡,他仍然會繼續找機會跟別人強調自己的學歷,否則就感到一肚子悶氣、不被讚譽而離開,或即便勉強待下來,也會感到格格不入、無法享受一般的人際交往。

在現代人沉重的社會壓力下,如果學歷和工作表現沒有得到認可,這的確會讓人洩氣。但如果對這些情況的抱怨、或對升職同事的嫉妒,已經嚴重到佔據了自己的思緒,便應該慢下腳步,先好好感受自己的傷口與原因,才可能穩住自己。

優越與嫉妒,其實是一種「過度自衛」,是我們害怕暴露出弱點的偏執式防衛。美國精神分析師喬治‧溫伯格就曾指出:如果人們有自己特別關心的東西(如工作或愛情),而且能感受到自己的弱點何在,並認為弱點很可能就會讓自己失去現有一切(尤其和前者有關)──這樣的人就很容易陷入偏執的想法中!

很容易在工作上陷入偏執痛苦的人,往往太重視地位、頭銜、名望、關注,而又把這些事與自己的弱點綁在一起,才需要過度自衛來安撫內心的焦慮不安。

同一時間,很多人也清楚自己能力不怎樣,卻為了得到他人認同、保護自卑的自我,而開始「假裝」和「做做樣子」。工作能力不怎樣的,仍要把自己吹噓得很厲害;明明沒有錢的,則要裝作口袋很深的樣子;生活很單調的,就塑造多才多藝的假面具。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迎合別人心目中的自己(也是一種討好),是為了不被他人批判而作的過度自衛。

大家有聽過古希臘演說家狄摩西尼嗎?狄摩西尼為了克服口吃和發音不準的問題,會含著石頭練習說話、邊爬山邊朗讀史詩。藉著艱苦的訓練,他成為了偉大的演說家。許多人都會用類似的例子來教育年青人,強調「只要去努力,一定會成功」的法則。但這時候,我們可以停下來先去思考兩個問題:

(1) 為補償自卑部份,借著自卑來成長,得到的就是幸福嗎?
(2) 這優越感滿滿的演說家,後來到底有沒有接納真實的自己?

日本的「福岡言友會」是個口吃者團體組織,他們為了戰勝自卑感和內心的不安,曾經也是以狄摩西尼為榜樣,會在街頭演說作練習。這些活動的宗旨是「口吃是不好的、是缺陷,是因為努力不夠、意志太薄弱才好不了」。

直到後來,「福岡言友會」的態度有了變化。一些成員慢慢接受了口吃不易治療的事實,不再認同「要努力治療口吃缺陷」的想法,而是走上「自我接納」的正確道路之上,專注在想做的事、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樂趣!

因此,如果我們學著莎士比亞說的「世上無福也無禍,端看個人怎樣想」,試著把外在成就與工作認可,與自身的價值脫勾,而去把目光轉向「朋友」、「連結」、及取悅自己的「嗜好」,我們將會慢慢發現,幸福和平安其實就在身旁。

在行為與認知上,要拒絕因優越而不斷批評別人的心態,就能免於因自卑而害怕被批評;放下去在意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就可以停止損人利己的惡性循環。心理健康是每天的練習課題,有需要時歡迎來宏濟跟我們心理師聊聊!

參考:《討好陷阱》(商業周刊出版)

放假後,你需要好好照顧自己──談情緒界線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李婕寧 臨床心理師

當大家興高采烈地討論每一年的長假期有哪些,或是長假去了哪些地方玩時,治療室裡發現事情常常是一體兩面的,我們一方面享受脫下工作角色的自己,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又得開始面對關係角色中任務,因長假期也意味著「你將有一段時間需要跟特定人事物拉近距離。」

平常能夠迴避的,不論是夫妻爭執、親子衝突及公婆不合,假期似乎給了它們一個發揮的舞台,一個情緒界線拉扯的舞台。

情緒界線,是一條看不見的線,我們沒有人可以拿筆完整的畫出自己的情緒界線究竟是長是短是圓是扁,唯一管道就是心理感覺,這就有點像是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感覺神經,不過當被觸碰時,我們的皮膚器官會清楚地有感,情緒界線也是如此!它扮演著守護你內在領域的重要防線,具保護性質,但帶來的並非舒適感受,心理困擾經常出現在你的內在告訴你危機發生,但面對入侵時,你總是無能為力…

可能是集體文化的薰陶、也可能是家庭風格影響…等,即使你有所成就、氣力十足,但當面臨到關係中的拉扯時,我們經常瞬間變成脆弱、羞愧或無能的孩子,還是不由自主地「忽視」、「壓抑」自身感受,選擇「妥協」、「迎合」或「逃跑」…等方式,在選擇拒絕他人時,我們往往寧願消耗自己。

妥協自己,照顧他人可能是美德,無須批判自身的善良,但當我們有所空間時,或許可以嘗試著將「照顧」放回自身身上,試想當有些犧牲時,我們感到擔憂害怕的是甚麼?

看看、聽聽這些擔憂害怕的感受,想想你可以怎麼照顧及回應這些感受,再想想我們可能也會感到滿足及愉悅,而這些感受又想告訴我們甚麼呢?下一次再遇到類似情境時,如果可以停個三分鐘思考自我照顧時,你會希望自己有那裡地方可以不一樣?

關係的建立、維持或結束通常是複雜、苦樂交織的,我們就像馬拉松長跑的選手,但即使是長跑,都需要補給站或是稍微的暫停,人生也是,有時候假期後,跟心理師談談,有時間/空間專心照顧自己,或許也可以是人生中送給自己的補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