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在精神科醫院的角色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張逸千 職能治療師

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在設計個案的治療時,會先從會談、觀察評估、評估工具評估、以及團隊會議的討論溝通開始,試圖系統地了解個案的整體狀況和復健需求,以訂定復健目標和復健計畫與策略,並接著透過活動團體來介入治療。

因此,職能治療師所設計的活動其實是有意義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從事的,是針對個案或團體整體的需要而設計的。

這些經過設計的活動團體,便具有了活動目的和意義的基礎,可以個人單獨進行,或團體多人進行。不同性質的團體活動有同樣的團體凝聚力、齊心協力、分工或競爭等特色與基礎要求。

為了讓活動多樣化,不要一成不變,形式上也可以是休閒娛樂、人際互動、職能任務等性質。而參與活動團體的個案同時也具有自身在活動中可以達到的個人目標及價值。

在精神科醫院,職能治療用團體為工具,以活動做為媒介,以個案為中心,考量職能和疾病特質,協助個案改善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活動、休閒及嗜好與工作,也提供收集到的資訊和專業建議,回饋給治療團隊作為整體的參考。

照顧者沒有說出口的傷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林永淳 社工

每當會談結束,我跟家屬說「辛苦了」時,總會聽到這些回應──

「沒有啦也是應該的…」
「就自己的小孩啊不然怎麼辦呢」
「母親生前較交代的,總是要照顧好啊…」
「都這麼多年了,習慣了啦…」

各種無奈、無力的情緒,展現了長年累積下來的辛勞,是再多言語都難以陳述的。能訴說幾句苦,都顯得奢侈。

照顧者肩上扛起的是責任、承諾,或許也乘載了一些期待──

期盼病人有一天能復原,一起工作分擔家中的壓力;
期許病人有一天能照顧好自己,不用靠家人叮囑用藥;
期望病人有一天能不再受症狀干擾,安心地過生活;

這些微小的希望,足以支撐照顧者走過這漫長的歲月,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可能也會成為壓垮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這些精神障礙者的家庭面臨到資源匱乏、無力再照顧時,其實很需要藉由「輔導」進入到「家外安置」照顧服務,同時維持原生家庭的「聯繫」與「參與」,包括重新建構和適應新的「互動模式」。

因長年照顧而來的潛在壓力、創傷事件、分離焦慮等負面生命經驗,也需要受到特別關照,如在一個專業且完整的服務體系之下,滿足各個家庭成員的需求,進而促進精神障礙者的復元歷程。

面對有精神障礙者的家庭,我們應給予更多的包容與同理。當他們為自己生病的家人盡心盡力時,願身旁的我們也能夠從旁給予支持。致辛苦的照顧者們: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量肩負起照顧他人的責任。

看見失智症照護者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方信閎 社工

「如果有一天我忘了我自己,你可不可以幫我記得我剛剛在做什麼呢?」這句話出自一本名為《忘了》的書,它是從失智症照護者角度出發來寫的。

在精神照護的路上,沒有一段是輕鬆且容易的。往往是一個家庭照顧沉重的傷痛,一位家庭成員的病倒,拖垮便是全家人的生活──這是在服務許多家庭的工作中,家屬所親身告訴我的事。

我們以長期照顧計畫中最常見的失智症為例,其實僅有 5% 的失智症患這可透過藥物進行治療,卻有 95% 的患者必須接受這終生不可逆的疾患痛楚。這儼然是一個沉重的壓力,因此在建立家庭支持系統上,家人的照顧心力往往會在這段路上而挫折、放棄。

在跟疾病作戰、照顧失智症家人的路上,家屬其實正學習著種種能力,有時候也是逐漸成為專業的過程。

A 家屬與 B 家屬之間,也可以是一個有效的互助資源與支援,目前臺灣有「康復之友協會」長期辦理家屬團體,透過每一位家屬的親身自白與解決問題的經驗,讓彼此學習及一同克服困境,這一段又一段克服逆境的過程都讓人無比撼動。

我相信社會充足的資源,才會造就社區的綠洲。目前民眾可依據情況,尋求相關單位提供的媒合需求及問題解決。

全台配置各式「長照中心」,協助家中失智症或自理能力不足的長輩或民眾。「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及「社會福利中心」能夠對身心障礙者本身或其家庭的需求,以及可解決問題的管道,作出專業且精準的判斷與協助。民眾若有精神醫療需求,也可尋求「心理衛生中心」或就近「精神醫療院所」諮詢協助。

如有地點方便,您也可以到宏濟跟我們諮詢。

認識精神護理:與思覺失調症病人相處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吳淑娟 護理長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紅遍台灣的大街小巷,成功引起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病人的關注,但我想隨著戲劇的落幕,關注也漸漸褪色了……

除了幻覺、幻聽、妄想等正性症狀外,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常常也伴隨退縮、功能退化等負性症狀。治療過程中,要讓病人信任你(這裡主要指醫師或護理師),就要花時間關懷與陪伴,才能建立有效的治療性人際關係。

在常規的藥物治療之外,病人還需要精神科護理師提供他們不同的協助,如給予練習基本的自我照顧技巧、擬定護理和行為治療的計劃、以及適時的讚美鼓勵及行為肯定。並在出院時再三溫馨的提醒,按時回診就醫,及服用藥物等重要資訊。

另外,會談技巧也是格外重要的相處之道。面對病人光怪陸離的幻覺、妄想內容時,要在長期的工作中練習妥善的應對進退,讓病人放心詳談。在面對人格疾患試探或挑釁的話語時,護理師要依靠同理又深厚的會談技巧,在會談當中既要顧及病人感受,同時也要全身而退。

身為精神科護理人員,我一直努力對病人做好陪伴及關懷工作,不論是直接給予,還是間接幫助他們尋求其他資源的連結,如打開心扉跟醫生、心理師及社工談話等──我認為這些都是精神科護理人員很日常但很重要的課題。

最後,每個人都值得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勇於面對!唯有自己用心體會觀察,以及把照愛留給自己,給予充分喘息的空間,才是在精神上保有最好的自強能量。

我要給所有用心服務的精神科護理人員加油,在自己累了有需要的時候也請好好休息!

認識強迫症(下):治療方法、四步驟、八原則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目前針對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是以抗憂鬱劑(SSRI)為主,合併抗焦慮劑或抗精神病藥物,症狀的改善率可達50%-60%,但大部分停藥 4-8 週後將會復發。

而針對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則是以認知行為治療(CBT)為主,症狀的改善率 70%-80%,治療效果約維持 2-3 年。認知行為治療當中的「暴露-不反應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故意讓患者暴露在強迫症的擔心與焦慮情境當中,而不得去執行強迫行為。進行「暴露-不反應法」的時候,可以由焦慮度最低項目開始,排列順序,並填上治療順序,逐一練習。

從「不念經→忍受焦慮→情人健在」,讓患者認知到「強迫信念」不會發生,發現「強迫行為」是個錯誤調節,藉此重新增加患者腦部正常合理的神經連結。

因此,歸納認知治療的觀點,治療強迫症有兩個要點:
(1) 先找出不合理的假設與想法:強迫症患者常有不合理的自動化思考,治療師要讓患者充分瞭解到這些不合理思考的「常見類型」,以及他有哪一些符合的類型。
(2) 再去辯駁不合理的自動思考:通過不同的治療手段,如「暴露-不反應法」或「思考中斷法」,患者認清自動化思考的「不合理性」,並逐步以合理的、正常的思考取代。

我們也可以把上述兩個要點,重新表述為治療的四個步驟:
(1) 再標記:這是強迫症狀,但不是我。
(2) 再歸因:這是我腦部的缺損。
(3) 轉移注意:不做強迫行為,改做其他活動。
(4) 再評價:在認知上減低強迫行為的重要。

而根據宏濟醫院前院長湯華盛醫師的主張,不論是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還是每天與疾病的對抗裡,他認為治療強迫症有「八原則」
(1) 學習放下,不要放棄
(2) 背水一戰,絕處逢生
(3) 與病共存,絕不共舞
(4) 要有行動力
(5) 要工作或活動
(6) 不跟別人比較
(7) 有捨才有得
(8) 將成功的經驗記錄下來

認識強迫症(中):完美主義、低病識感與不合理假設作為病因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目前學界就強迫症的成因,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 (1) 生物學說、(2) 學習理論、(3) 分析理論。

(1) 生物學說:是指強迫症是由神經傳導物的失調以及腦中神經迴路的錯亂所引致,如腦內尾核的訊息過濾功能出錯,額葉的計畫、整合、控制功能失常等。
(2) 學習理論:是指患者借著儀式行為來減低焦慮,這種解脫感成為回饋,後來反而更加強了強迫行為本身。即強迫思考促使強迫行為,而強迫行為因減低了焦慮被被反覆,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學習來的行為。
(3) 分析理論:主張強迫症是針對個人潛意識衝動的心理防衛反應的結果。小孩子在生命早期對父母都有衝動,但這攻擊性後來被強迫性症狀給控制住。

上面說的太複雜看不懂?沒關係,我們可以簡單就「完美主義」、「病識感」和「不合理假設」來了解強迫症──

完美主義在強迫症中有特定的角色。完美主義讓個人覺得要為負面事件負上責任,會導致不斷地重複檢查,以防止負面事件的發生。因此,「重複檢查及精準要求」等的完美主義傾向強度可以用來預測強迫症狀。然而,對強迫症患者來說,重複檢查只會導致更多的懷疑,而不是確認與安心,因為重複檢查會導致模糊,人變得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記憶。

病識感則是指患者能不能辨識自己「在生病」──在強迫症中,指對某個信念是否為真,且多少受到此信念的影響而去強迫執行某行為的意識感知。病識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良好/尚可的病識感:患者認為強迫信念「一定」或「可能」不是真實的,至少是對它「半信半疑」。比如一位女士認為不把鞋子放好,小偷就很可能在半夜爬進屋內。而她仍能自我駁斥這個強迫信念的真實性,把鞋子放好的強迫行為便不會「太強迫」。
(2) 差病識感:患者認為強迫信念「很可能」是真實。比如他們要是出門前不洗手 40 次,待會出門就很可能會被公車撞到。為了不讓這個「很可能」發生,便發展出每次出門前洗手 40 遍的強迫行為。
(3) 沒有病識感:患者完全相信強迫信念是「真實的」。只要忘記念經,他的情人一定會出事;而如果他真的忘記做,但情人還平安,他便會以更奇怪的方式來解釋原因。這時候,強迫信念也就變成一種「妄想信念」。

最後,我們也可以說人們之所以會患上強迫症,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常常保有六個不合理假設:

(1) 過度的「責任感」:沒去預防傷害發生和導致傷害是一樣的;
(2) 過度強調「想法」的嚴重性:彷彿壞的想法就等同做了壞事一樣;
(3) 過度關切控制「思考」的重要性;認為必須完全控制任何的思考和衝動;
(4) 高估潛在的「威脅」:總是想著小差錯將會變成大災難;
(5)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只有絕對確定某件事才能稍稍安心;
(6) 過度要求「完美」:任何小瑕疵都表示工作還沒有完成,自我責備。

憂鬱症與四種胺基酸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文麟 藥師

憂鬱症狀的出現,是由許多因素造成。除了常見的發展、心理與社會因素,也會跟食物、藥物、營養、大腦相關,即「生物」因素影響及造成的!

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化學單位,也是人體所必需,它參予了人體各部位的組成,發揮各種功能,如腦部的正常運作。長期缺乏某些特定胺基酸,將造成腦部功能失常,如引發憂鬱症。

下面將介紹四種與憂鬱症有關的胺基酸:

(1) 色胺酸(Tryptophan):色胺酸是被腦部用來製造血清素(Serotonin)的基礎,而血清素是神經傳導物質及正常睡眠的神經荷爾蒙。它能幫助控制兒童過動,減輕壓力。缺乏血清素,會造成憂鬱症狀!

(2) 酪胺酸(Tyrosine):酪胺酸輔助黑色素的製造,以及維持腎上腺、甲狀腺與腦下腺的功能,使人心情愉快。可幫助焦慮、憂鬱、過敏、頭痛等症狀的治療。缺乏酪胺酸會促使腦部進一步缺乏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繼而造成憂鬱症及情緒上的困擾。

(3) 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苯丙胺酸產生各種神經衝動傳導物質,被大腦用來製造正腎上腺素,協助記憶與學習。它作用在中樞神經,使人心情愉快,解除憂鬱;但不適合用在精神焦慮、高血壓及苯酮尿患者。

(4) 甘胺酸(Glycine):甘胺酸是中樞神經的必需胺基酸,它的抑制作用有助於預防癲癇,和用於兩極性的憂鬱症。

維持人體腦部正常功能的營養素除胺基酸外,還有其他維生素如B群,及必需的脂肪酸等,都需要適量攝取!均衡的營養,平衡的身心靈,才能讓你我遠離憂鬱!

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安適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黃冠婷臨床心理師

自2020年疫情開始至今,我們經歷很多不同的時期。原以為疫情逐漸平靜下來,但五月時又突然爆發、確診人數不斷突破新高。隨著疫情變化,我們也學著與病毒相處,共存已成為日常。

然而,新的擔憂隨之而來,像是擔心確診、傳染給家人、被隔離影響工作、經濟壓力等。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維持心理的穩定和平靜。

(1) 接納及調整負面情緒

疫情間容易出現沒安全感、焦慮、憤怒等感受,首先我們要知道,會負面的心情是很正常的。大家可以試著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舒緩情緒,例如和朋友聊天、畫圖、運動等,或是練習腹式呼吸,藉由呼吸將注意力重新專注在自己身上,透過深呼吸活化副交感神經、平靜心情。

(2) 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感:

醫療方面,了解居家附近資源,例如快篩站、就診醫院、藥局;工作方面,了解公司疫情應變措施、請假規則、政府補助;家人方面,找到可以協助的幫手,例如親友、鄰居、臨時托嬰。我們沒辦法控制病毒,但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準備,找回自我控制感。

(3) 維持支持、加強聯繫:

疫情拉遠了人際間的距離,不過還是有些方法幫助我們維繫關係。利用網路和親友保持聯絡,是個不受地區、疫情限制的安全方式。聯繫時可多採用電話、視訊的方式,加入了聲音、表情的對話,會更有親切感;另外,戴著口罩對話會遮住臉和表情,在說話時注視對方眼睛、多些肢體語言,幫助我們更好的溝通。

雖然疫情變化多端,但相信我們還是有能力可以面對這些變動,讓我們在這個後疫情時代中,找到心中一片寧靜。

認識失眠:三種型態與八個照顧原則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高志薇 護理師

失眠是指睡眠品質超過一個月,無法滿足個人需求,導致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

而失眠依型態剛可分為三種,可單獨也可能混合存在:

(一) 入睡困難型:躺在床上超過一小時以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二) 淺眠型:躺在床上很快能入睡,但一點動靜就醒,無法進入沉睡階段,醒來覺得好像整夜沒睡,感覺很累。
(三) 早醒型:躺在床上很快入睡,但是凌晨一、二點就醒了且無法再入睡。

失眠是有方法預法及改善的,我們可嘗試八個照顧原則:

(一) 維持規則之睡眠作息,每日按時上床入睡及起床。
(二) 上床 30 分鐘後若睡不著,就不要賴在床上, 待睡意來時再上床睡覺。
(三) 就寢一個小時前避免看連續劇、評論性節目,以免情緒起伏影響睡眠。
(四) 專心睡覺,增加睡眠與床的連結,不要在床上做其他的事,如看電視、打電話或討論事情。
(五) 下午四點後避免進食刺激性飲品與食物,如酒、咖啡、茶、香煙及巧克力等。
(六) 就寢 2 小時前避免做激烈的運動,睡前洗溫水浴有助於放鬆入眠。
(七) 佈置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光線、少噪音及舒適床墊。如有必要可使用眼罩、耳塞等。
(八) 營造優質睡眠品質:維持睡衣、床罩或床單、毛毯、棉被和棉被套、枕頭和枕頭套的清潔和乾爽。

遵守上列照顧原則,若失眠仍然持續,可來宏濟醫院的身心門診求診,讓我們專業團隊幫助您重拾健康睡眠。

認識強迫症(上):馬克白效應,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你會特別怕髒、怕污染、怕病菌、怕不夠對稱、要求完美,甚至要建立一套特殊的儀式來應對嗎?──你知道這可能就是強迫症的症狀之一?

你又可知道,很多名人都有強迫症嗎?美國億萬富翁、航空鉅子霍華‧休斯(Howard R. Hughes)生前就患有嚴重強迫症,他怕細菌感染、不斷清洗,晚年更將自己隔離在家裡。名人查理絲‧塞隆(Charlize Theron)對衣櫃有強迫擔心,她得反復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化妝物品。而《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的女星卡梅隆‧迪亞茲(Cameron M. Diaz)就因為害怕門把上滿佈細菌而不敢碰把手,除此之外,她還要每天洗很多次手。

英國詩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Macbeth),裡頭講述馬克白夫人在唆使丈夫謀殺國王之後,拼命想要洗掉手上的血跡。心理學家常引用這段故事,把藉由強迫性的反覆洗手以洗去罪惡感的心理狀態,稱之為「馬克白效應」。馬克白效應說的,就是強迫症。

強迫症的終生盛行率為2-3%,性別比率差不多,為男:女=1:1.1,一般發病年齡為19.8 ± 9.6歲。患者的智商與一般人沒顯著差別。若有共患的疾病,主要以重度憂鬱、社交畏懼症、單純畏懼症等為主。經過雙胞胎與家族研究的發現,家族裡患強迫症的比率較一般人高。

強迫症在病程上有許多種類型和變化,下述四種型態各佔四分之一:病情連續且沒有變化;病情連續但慢慢好轉;陣發後有部份緩解;惡化或陣發後完全緩解。

根據目前的精神醫學定義,強迫症分為強迫思考(Obsession)及強迫行為(Compulsion):

(1) 強迫思考:是指患者有重複且持續的想法、衝動或心像,因為不恰當而導致明顯的焦慮,且這情況並非對實際生活問題的過分擔心。患者會用動作或其他想法來壓抑與忽略這來自患者自己內心的想法、衝動或心像。
(2) 強迫行為:則是指因強迫思考而反應的重複行為(例如洗手、檢查等),這些反應是為了減低難過、焦慮或害怕的情境。

而〈耶魯—布朗強迫症狀檢合表〉又把強迫症中的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作細分:

(1) 強迫思考:包含「攻擊、怕受污染、性、囤積(或節省)、宗教、要求對稱或精確、身體、其他樣式」八個種類。
(2) 強迫行為:包含「清洗或清潔、整齊及安排得體、檢查、重複、計算、囤積或蒐集東西、其他樣式」七個種類。

在很多時候,強迫症患者其實很清楚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是過分與不合理的,且都在浪費生活時間。既然他們受苦於強迫思考或行為,對工作社交活動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響,那麼患者為何仍然無法控制自我、停下症狀?按今天神經醫學的研究主張,強迫症是大腦皮質-紋狀體-視丘之神經迴路障礙,這不是單靠意識、意志就能簡單控制的。

以心理學層面來看,強迫症患者一般有兩個明顯的人格面向,「較低的探險性」及「較高的避險性」。這種因為過度防範危險,而努力避險的性格,也代表強迫症主要的肇因是「評估系統」出問題。即一個人在遇到一個負面的想法或是事件時,已無法評估其是否重要或有否意義,讓「想法」或「事件」變成都得要避免的危險。這個失常的認知,將逐漸發展成強迫症。

如果您也是一位「馬克白夫人」,很鼓勵您到宏濟或其他相關醫療單位諮詢,讓醫師協助您處理擾人、耗時又痛苦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