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強迫症(下):治療方法、四步驟、八原則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目前針對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是以抗憂鬱劑(SSRI)為主,合併抗焦慮劑或抗精神病藥物,症狀的改善率可達50%-60%,但大部分停藥 4-8 週後將會復發。

而針對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則是以認知行為治療(CBT)為主,症狀的改善率 70%-80%,治療效果約維持 2-3 年。認知行為治療當中的「暴露-不反應法」是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故意讓患者暴露在強迫症的擔心與焦慮情境當中,而不得去執行強迫行為。進行「暴露-不反應法」的時候,可以由焦慮度最低項目開始,排列順序,並填上治療順序,逐一練習。

從「不念經→忍受焦慮→情人健在」,讓患者認知到「強迫信念」不會發生,發現「強迫行為」是個錯誤調節,藉此重新增加患者腦部正常合理的神經連結。

因此,歸納認知治療的觀點,治療強迫症有兩個要點:
(1) 先找出不合理的假設與想法:強迫症患者常有不合理的自動化思考,治療師要讓患者充分瞭解到這些不合理思考的「常見類型」,以及他有哪一些符合的類型。
(2) 再去辯駁不合理的自動思考:通過不同的治療手段,如「暴露-不反應法」或「思考中斷法」,患者認清自動化思考的「不合理性」,並逐步以合理的、正常的思考取代。

我們也可以把上述兩個要點,重新表述為治療的四個步驟:
(1) 再標記:這是強迫症狀,但不是我。
(2) 再歸因:這是我腦部的缺損。
(3) 轉移注意:不做強迫行為,改做其他活動。
(4) 再評價:在認知上減低強迫行為的重要。

而根據宏濟醫院前院長湯華盛醫師的主張,不論是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還是每天與疾病的對抗裡,他認為治療強迫症有「八原則」
(1) 學習放下,不要放棄
(2) 背水一戰,絕處逢生
(3) 與病共存,絕不共舞
(4) 要有行動力
(5) 要工作或活動
(6) 不跟別人比較
(7) 有捨才有得
(8) 將成功的經驗記錄下來

認識強迫症(中):完美主義、低病識感與不合理假設作為病因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目前學界就強迫症的成因,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 (1) 生物學說、(2) 學習理論、(3) 分析理論。

(1) 生物學說:是指強迫症是由神經傳導物的失調以及腦中神經迴路的錯亂所引致,如腦內尾核的訊息過濾功能出錯,額葉的計畫、整合、控制功能失常等。
(2) 學習理論:是指患者借著儀式行為來減低焦慮,這種解脫感成為回饋,後來反而更加強了強迫行為本身。即強迫思考促使強迫行為,而強迫行為因減低了焦慮被被反覆,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學習來的行為。
(3) 分析理論:主張強迫症是針對個人潛意識衝動的心理防衛反應的結果。小孩子在生命早期對父母都有衝動,但這攻擊性後來被強迫性症狀給控制住。

上面說的太複雜看不懂?沒關係,我們可以簡單就「完美主義」、「病識感」和「不合理假設」來了解強迫症──

完美主義在強迫症中有特定的角色。完美主義讓個人覺得要為負面事件負上責任,會導致不斷地重複檢查,以防止負面事件的發生。因此,「重複檢查及精準要求」等的完美主義傾向強度可以用來預測強迫症狀。然而,對強迫症患者來說,重複檢查只會導致更多的懷疑,而不是確認與安心,因為重複檢查會導致模糊,人變得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記憶。

病識感則是指患者能不能辨識自己「在生病」──在強迫症中,指對某個信念是否為真,且多少受到此信念的影響而去強迫執行某行為的意識感知。病識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良好/尚可的病識感:患者認為強迫信念「一定」或「可能」不是真實的,至少是對它「半信半疑」。比如一位女士認為不把鞋子放好,小偷就很可能在半夜爬進屋內。而她仍能自我駁斥這個強迫信念的真實性,把鞋子放好的強迫行為便不會「太強迫」。
(2) 差病識感:患者認為強迫信念「很可能」是真實。比如他們要是出門前不洗手 40 次,待會出門就很可能會被公車撞到。為了不讓這個「很可能」發生,便發展出每次出門前洗手 40 遍的強迫行為。
(3) 沒有病識感:患者完全相信強迫信念是「真實的」。只要忘記念經,他的情人一定會出事;而如果他真的忘記做,但情人還平安,他便會以更奇怪的方式來解釋原因。這時候,強迫信念也就變成一種「妄想信念」。

最後,我們也可以說人們之所以會患上強迫症,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常常保有六個不合理假設:

(1) 過度的「責任感」:沒去預防傷害發生和導致傷害是一樣的;
(2) 過度強調「想法」的嚴重性:彷彿壞的想法就等同做了壞事一樣;
(3) 過度關切控制「思考」的重要性;認為必須完全控制任何的思考和衝動;
(4) 高估潛在的「威脅」:總是想著小差錯將會變成大災難;
(5)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只有絕對確定某件事才能稍稍安心;
(6) 過度要求「完美」:任何小瑕疵都表示工作還沒有完成,自我責備。

憂鬱症與四種胺基酸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文麟 藥師

憂鬱症狀的出現,是由許多因素造成。除了常見的發展、心理與社會因素,也會跟食物、藥物、營養、大腦相關,即「生物」因素影響及造成的!

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化學單位,也是人體所必需,它參予了人體各部位的組成,發揮各種功能,如腦部的正常運作。長期缺乏某些特定胺基酸,將造成腦部功能失常,如引發憂鬱症。

下面將介紹四種與憂鬱症有關的胺基酸:

(1) 色胺酸(Tryptophan):色胺酸是被腦部用來製造血清素(Serotonin)的基礎,而血清素是神經傳導物質及正常睡眠的神經荷爾蒙。它能幫助控制兒童過動,減輕壓力。缺乏血清素,會造成憂鬱症狀!

(2) 酪胺酸(Tyrosine):酪胺酸輔助黑色素的製造,以及維持腎上腺、甲狀腺與腦下腺的功能,使人心情愉快。可幫助焦慮、憂鬱、過敏、頭痛等症狀的治療。缺乏酪胺酸會促使腦部進一步缺乏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繼而造成憂鬱症及情緒上的困擾。

(3) 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苯丙胺酸產生各種神經衝動傳導物質,被大腦用來製造正腎上腺素,協助記憶與學習。它作用在中樞神經,使人心情愉快,解除憂鬱;但不適合用在精神焦慮、高血壓及苯酮尿患者。

(4) 甘胺酸(Glycine):甘胺酸是中樞神經的必需胺基酸,它的抑制作用有助於預防癲癇,和用於兩極性的憂鬱症。

維持人體腦部正常功能的營養素除胺基酸外,還有其他維生素如B群,及必需的脂肪酸等,都需要適量攝取!均衡的營養,平衡的身心靈,才能讓你我遠離憂鬱!

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安適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黃冠婷臨床心理師

自2020年疫情開始至今,我們經歷很多不同的時期。原以為疫情逐漸平靜下來,但五月時又突然爆發、確診人數不斷突破新高。隨著疫情變化,我們也學著與病毒相處,共存已成為日常。

然而,新的擔憂隨之而來,像是擔心確診、傳染給家人、被隔離影響工作、經濟壓力等。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試著照顧自己的情緒,維持心理的穩定和平靜。

(1) 接納及調整負面情緒

疫情間容易出現沒安全感、焦慮、憤怒等感受,首先我們要知道,會負面的心情是很正常的。大家可以試著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舒緩情緒,例如和朋友聊天、畫圖、運動等,或是練習腹式呼吸,藉由呼吸將注意力重新專注在自己身上,透過深呼吸活化副交感神經、平靜心情。

(2) 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感:

醫療方面,了解居家附近資源,例如快篩站、就診醫院、藥局;工作方面,了解公司疫情應變措施、請假規則、政府補助;家人方面,找到可以協助的幫手,例如親友、鄰居、臨時托嬰。我們沒辦法控制病毒,但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準備,找回自我控制感。

(3) 維持支持、加強聯繫:

疫情拉遠了人際間的距離,不過還是有些方法幫助我們維繫關係。利用網路和親友保持聯絡,是個不受地區、疫情限制的安全方式。聯繫時可多採用電話、視訊的方式,加入了聲音、表情的對話,會更有親切感;另外,戴著口罩對話會遮住臉和表情,在說話時注視對方眼睛、多些肢體語言,幫助我們更好的溝通。

雖然疫情變化多端,但相信我們還是有能力可以面對這些變動,讓我們在這個後疫情時代中,找到心中一片寧靜。

認識失眠:三種型態與八個照顧原則

護理、藥師、社工、職能文章未分類

文字:本院 高志薇 護理師

失眠是指睡眠品質超過一個月,無法滿足個人需求,導致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

而失眠依型態剛可分為三種,可單獨也可能混合存在:

(一) 入睡困難型:躺在床上超過一小時以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二) 淺眠型:躺在床上很快能入睡,但一點動靜就醒,無法進入沉睡階段,醒來覺得好像整夜沒睡,感覺很累。
(三) 早醒型:躺在床上很快入睡,但是凌晨一、二點就醒了且無法再入睡。

失眠是有方法預法及改善的,我們可嘗試八個照顧原則:

(一) 維持規則之睡眠作息,每日按時上床入睡及起床。
(二) 上床 30 分鐘後若睡不著,就不要賴在床上, 待睡意來時再上床睡覺。
(三) 就寢一個小時前避免看連續劇、評論性節目,以免情緒起伏影響睡眠。
(四) 專心睡覺,增加睡眠與床的連結,不要在床上做其他的事,如看電視、打電話或討論事情。
(五) 下午四點後避免進食刺激性飲品與食物,如酒、咖啡、茶、香煙及巧克力等。
(六) 就寢 2 小時前避免做激烈的運動,睡前洗溫水浴有助於放鬆入眠。
(七) 佈置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光線、少噪音及舒適床墊。如有必要可使用眼罩、耳塞等。
(八) 營造優質睡眠品質:維持睡衣、床罩或床單、毛毯、棉被和棉被套、枕頭和枕頭套的清潔和乾爽。

遵守上列照顧原則,若失眠仍然持續,可來宏濟醫院的身心門診求診,讓我們專業團隊幫助您重拾健康睡眠。

認識強迫症(上):馬克白效應,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你會特別怕髒、怕污染、怕病菌、怕不夠對稱、要求完美,甚至要建立一套特殊的儀式來應對嗎?──你知道這可能就是強迫症的症狀之一?

你又可知道,很多名人都有強迫症嗎?美國億萬富翁、航空鉅子霍華‧休斯(Howard R. Hughes)生前就患有嚴重強迫症,他怕細菌感染、不斷清洗,晚年更將自己隔離在家裡。名人查理絲‧塞隆(Charlize Theron)對衣櫃有強迫擔心,她得反復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化妝物品。而《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的女星卡梅隆‧迪亞茲(Cameron M. Diaz)就因為害怕門把上滿佈細菌而不敢碰把手,除此之外,她還要每天洗很多次手。

英國詩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馬克白》(Macbeth),裡頭講述馬克白夫人在唆使丈夫謀殺國王之後,拼命想要洗掉手上的血跡。心理學家常引用這段故事,把藉由強迫性的反覆洗手以洗去罪惡感的心理狀態,稱之為「馬克白效應」。馬克白效應說的,就是強迫症。

強迫症的終生盛行率為2-3%,性別比率差不多,為男:女=1:1.1,一般發病年齡為19.8 ± 9.6歲。患者的智商與一般人沒顯著差別。若有共患的疾病,主要以重度憂鬱、社交畏懼症、單純畏懼症等為主。經過雙胞胎與家族研究的發現,家族裡患強迫症的比率較一般人高。

強迫症在病程上有許多種類型和變化,下述四種型態各佔四分之一:病情連續且沒有變化;病情連續但慢慢好轉;陣發後有部份緩解;惡化或陣發後完全緩解。

根據目前的精神醫學定義,強迫症分為強迫思考(Obsession)及強迫行為(Compulsion):

(1) 強迫思考:是指患者有重複且持續的想法、衝動或心像,因為不恰當而導致明顯的焦慮,且這情況並非對實際生活問題的過分擔心。患者會用動作或其他想法來壓抑與忽略這來自患者自己內心的想法、衝動或心像。
(2) 強迫行為:則是指因強迫思考而反應的重複行為(例如洗手、檢查等),這些反應是為了減低難過、焦慮或害怕的情境。

而〈耶魯—布朗強迫症狀檢合表〉又把強迫症中的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作細分:

(1) 強迫思考:包含「攻擊、怕受污染、性、囤積(或節省)、宗教、要求對稱或精確、身體、其他樣式」八個種類。
(2) 強迫行為:包含「清洗或清潔、整齊及安排得體、檢查、重複、計算、囤積或蒐集東西、其他樣式」七個種類。

在很多時候,強迫症患者其實很清楚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是過分與不合理的,且都在浪費生活時間。既然他們受苦於強迫思考或行為,對工作社交活動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響,那麼患者為何仍然無法控制自我、停下症狀?按今天神經醫學的研究主張,強迫症是大腦皮質-紋狀體-視丘之神經迴路障礙,這不是單靠意識、意志就能簡單控制的。

以心理學層面來看,強迫症患者一般有兩個明顯的人格面向,「較低的探險性」及「較高的避險性」。這種因為過度防範危險,而努力避險的性格,也代表強迫症主要的肇因是「評估系統」出問題。即一個人在遇到一個負面的想法或是事件時,已無法評估其是否重要或有否意義,讓「想法」或「事件」變成都得要避免的危險。這個失常的認知,將逐漸發展成強迫症。

如果您也是一位「馬克白夫人」,很鼓勵您到宏濟或其他相關醫療單位諮詢,讓醫師協助您處理擾人、耗時又痛苦的症狀。

小葉欖仁樹的落葉和新生:宏濟的自然與我

醫師 文章擁抱工作愛人

宏濟的轉型工程轉眼已經完成近三年了。陪伴宏濟數十載的小葉欖仁樹,依然安靜地矗立在宏濟最前面的庭院中。我觀察了三年,小葉欖仁樹的落葉和新生。

第一年,我只注意到滿地落葉。小葉欖仁樹的落葉量相當可觀,全部的綠葉轉瞬成枯黃的落葉,舖滿全地。那全然決裂的斷捨離,讓人體會到大自然無可抵擋的絕對力量,我感到衝擊,不知道是心驚?還是心痛?

第二年,我一直注意著小葉欖仁樹何時要落葉?一直到天氣冷了,冬天快過了,小葉欖仁樹還是沒有落葉。我著急了。為何冬天快過了不落葉?真是極端氣候惹的禍,讓樹木也瘋狂?最後在冬春交接的某一天,一、二天之內,葉子又全部落完了……

今年,是第三年了,我又等著小葉欖仁樹落葉。有好幾個冬日超低溫的日子、上下班時、心情煩亂時、忙裡偷閒時,我都問著樹︰你還不掉葉嗎?冬天都快過了,你會來不及的!就這樣擔憂到春天來了,氣溫回暖,我已經覺得小葉欖仁樹應該是瘋了,鐵了心不掉葉。沒想到三月底的某一天,小葉欖仁樹在一天之內掉光葉子,又在二、三天之內,冒出嫩綠的新葉,很快地,滿樹的新葉已成。

我的詫異不亞於三年前,我開始想了解,於是找到了下面一段話︰欖仁樹在冬季落葉前,葉色會轉紫紅色,冬季葉片會掉光。但小葉欖仁樹冬季落葉情況則與欖仁樹不同,葉片不會掉光,仍維持常綠。當落葉時,葉片呈黃色,葉子常隨風而整群散落,落英繽紛,甚為好看。

真的是「甚為好看」、甚為動人心。我想到,如果以人的生命比喻,小葉欖仁樹沒有秋冬,因為

「樹上沒有黃葉,冬天葉片也不掉光,仍維持常綠」;小葉欖仁樹只有春夏,像「永恆少年」。

小葉欖仁樹似乎向我展示著生命中落葉的凋零遠不及新葉的勝喜。小葉欖仁樹不停留於落葉的惆悵,每年都迅速遞給我心葉的重生。我真是萬萬沒想到,耆耆老矣、風霜歷盡、換顏求生的老醫院,始終守護陪伴在前的,竟是永恆少年的樹!

參考:〈荒野保護協會:小葉欖仁

認識精神疾病(下):精神科藥物迷思與需知,相處心態與復健之路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林佳霈醫師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合修

許多病人與家屬最擔心的,莫過於「是不是要吃一輩子的藥?」──其實精神疾病就如同其他的疾病,有一些要吃比較久,如躁鬱及思覺失調症等。但也有些狀況逐漸穩定、恢復良好後,便可慢慢停藥,如焦慮症和憂鬱之類。

病人也常常「以為病情已經好轉」而自行停藥,但這往往造成病情反彈與復發。或是服藥後產生肢體僵硬、手抖、流口水、增重等副作用,便自行停藥,面對這些不適與問題,病人可以主動跟醫師討論,看是否要降低劑量、改用其他藥物、換成長效針劑、或在討論後作暫時計劃性停藥。

另外,一種常聽到的問題是「精神科藥物可不可以合併別的藥物一起使用?」,答案是:「要看是哪一種藥物!」。藥物成份眾多,藥性複雜,合併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因此建議無論是服用哪一種,都要先跟醫師或藥師討論確認過是否可以併用。還有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喝酒同時又吃藥!兩者的交互作用可能會增加酒精和藥物對身體的負擔,也減弱了藥效。

同理,一些精神病人會擔心藥物影響懷孕,但其實不是每一種精神科藥物都對胎兒有害,因此,生產前,病人和家屬可跟醫師一起計劃,討論孩子出生後的照顧問題,比如壓力管理、睡眠品質、產後憂鬱。

雖然精神疾病是大腦生病了,但是心理諮商或治療仍對情緒困擾、認知調解、環境適應有著重要幫忙,必要時可併用「藥物」及「非藥物」(諮商,心藥)介入,以達到對身心腦的最佳照護。當病人固定回診與諮商,發病頻率減少,甚至生活功能已有相當的復原,便可先與醫師討論下一階段的、最合適的照護方式,一步步重新找回病人的「成人感」!

別忘記,病人也可以是個成年人!

無可否認,精神病患者因為大腦生病而導致的情緒失控或思考異常,這些問題造成不少溝通上的困難,如焦慮症患者有時候看似「小題大作」,或憂鬱症者表現得像是「過度敏感」。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長期生病下,難免會漸漸出現一些負性行為,如變得懶散、人際關係退縮、失眠、表情冷漠、關係薄弱、日夜顛倒等。──家屬與朋友都需要學習包容。

但無論怎樣,罹患精神疾病不代表甚麼事都沒有能力獨自完成。我們無需把病人完全當做生病的小孩,卻要保持某種「成人關係」來看待他們,尊重他們,培養責任感,信任自理,過多的擔心反而會促使病人退化。 在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家屬可跟病人一起討論生活部份可行的方法,目的是讓病人也能發揮成年人的功能,看見每個人的獨特個性,找出最適合彼此相處的溝通方式。我們要承認一個現實:照護精神病人,讓病人好好當成年人,需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和努力,但這是正確的方向。

當精神疾病患者在適當照顧後病情逐漸減輕,下一步就是盡早恢復日常自理、工作、甚至婚姻之類的生活功能。要協助精神病患者重新融入社區生活,就得兼顧他們的「食、衣、住、行、育、樂」方面。日常去圖書館、電影院、教會、社區活動等,都有助(正在)康復者重新建立人際互動、提升生活品質。

而以目前台灣的狀況,患者可去的復健機構主要可分為六種(按 病情的嚴重 → 穩定 排列):
(1) 精神護理之家:專門照顧慢性化且需要生活照顧的病患,在環境上會比慢性房病來得自由與人性化
(2) 慢性住院與日間復健病房:讓病人能在醫療人員協助下,逐步訓練人際互動與回復自理能力
(3) 居家治療:讓醫療團隊能定期到府訪視與協助
(4) 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以人際互動技巧及獨立生活訓練為主
(5) 社區復健中心或康復之家:白天社區工作訓練,晚上回康復之家休息
(6) 職業重建中心:學習訓練、工作媒合,但平時只住家裡

不少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穩定後,經過庇護、訓練或支持性就業服務,都有回歸社會與正常工作的能力。一開始的媒合可能以洗衣坊、洗車場、清潔員、助理等低強度的工作開始。

如有親友協助,可讓病人到公司試職,便能夠在較有保障的環境下逐漸培養出工作技能、抗壓性與人際互動能力。如果病人很快就不去上班,可先澄清不去工作的原因,免用斥責的方式,卻要以「需要怎樣的協助來克服困難?」的支持性角度去陪伴病人走出難關。

唯有認識精神疾病,才會降低恐懼不安。家屬或工作伙伴,平時可閱讀相關書籍及衛生小冊、接受精神疾病的衛教、課程、團體,和參加一些家屬互助團體等,甚至來宏濟醫院跟我們的醫療團隊諮詢。

參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出版之《精神照護66問》

如何面對老化的改變

醫師 文章

文字:本院林佳霈醫師,現任宏濟醫院院長

人都會老,我們要怎麼樣健康的面對老化這件事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這種感覺,好像,一旦年紀越來越大了之後,我們很多的事情變得不像以前這麼的靈光;或者是,體力不像以前這麼的充沛;或者是,反應力不像以前這麼的靈活。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有一些長輩會有一些挫折感會跑出來,因為他會覺得:「我怎麼甚麼都不行了?!我怎麼什麼都不會了?!」

今天,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們怎樣正常的來面對老化這件事情。

要先跟各位分享的是,一旦年紀大了以後,我們就不要再把焦點放在自己欠缺什麼。我們反而要把重心放在我們「多了什麼」、我們「獲得了什麼」、我們「擁有了什麼」。舉例來說,長輩如果跟年輕人比,我們或許沒有像年輕人有這麼多的健康、有這麼多的體力。但是,不要忘記了,我們比年輕人更多的事情是,我們比他們更多了人生的智慧、我們比他們更多了人生的經驗。

所以,雖然我們缺少了健康跟體力,但是,我們卻有更多的智慧和經驗。我們可能跟年輕人相比,我們可能缺少了很多的時間、我們可能缺少了很多人際係,因為發現身邊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走掉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把重心放在我們缺少了這些人際互動,我們會覺得很難過、我們會覺得沒有希望。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反而要把重心放在我們比年輕人有更多的「自我實現」

回想看看,我們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完成了多少人生的考驗,我們完成了多少生活中的難關,我們克服了多少挑戰。這些是我們跟年輕人相比,我們比他們更多的一些豐富的人生。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跟大家提醒,人過了中年以後,我們不要把焦慮再放在缺少的部份。我們要把重心,放在我們擁有的部份,淡定的接受這一切的改變。

因為,你我都知道這其實就是人生正常的改變。而也就是這些改變,豐富了我們的人生。我們要幽默,帶有一個歡迎的態度,來準備好這一切的不同。只有在這樣子的一個變化裡面,我們才不會覺得,好像,年紀越大失去了越多。相反的,我們反而變成年紀越大,我們擁有的越多,我們得到的越多。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才會覺得我們的人生過得非常精彩。

所以最後再跟大家做個提醒, 面對我們的老化,面對人生的這個變化,我們應該要有的態度是:「不要看自己欠缺什麼,我們要看自己擁有什麼。」

當然,我們缺少了健康、缺少了體力,但是,我們卻有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經驗。雖然,我們缺少了時間,缺少了一些人際關係,但是,我們卻有更多的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的呈現。淡定的接受這一切的改變,幽默的歡迎這一切的變化

參考:@香光BBC ( https://bit.ly/34DF3WY )

認識精神疾病(上):精神疾病迷思與成因、相處原則與求診需知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林佳霈醫師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合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約有四分之一人可能在一生中曾患上憂鬱、焦慮、失智等的精神疾病。面對精神疾病,今天的社會雖已多了認識,但認識之中也不乏迷思。比如有人以為所有精神疾病都會家族遺傳,或是認定罹病後一輩子都不可能康復,還有把所有精神疾患都視作暴力傾向。

事實上,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遺傳機率。一般來說,精神官能症(neurosis)如焦慮症,以後天為主;憂鬱症的遺傳機率較低;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遺傳機率較高。但即使父母都得病,孩子罹病的機率其實也不到50%。而父母教養方法、情緒反應、個人體質、後天的環境壓力、虐待與心理創傷等,都以不同比例方式導致精神疾病發生

無可否認,有部份精神病患在受到刺激時可能會產生暴力傾向,但這被媒體過度渲染;事實上,暴力行為只發生在極少數病人身上,如發生妄想症狀時以為別人要害自己,這類病人才會作出自衛性反擊。

恐懼源於未知,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精神相關疾病:從「精神官能症」到「精神病」,醫學上像是一個光譜,前者是指非重大的精神疾病,如常見的焦慮症、輕鬱症、強迫症、畏懼症、恐慌等,患者一般會自覺有精神問題(具病識感);後者是指相對重大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妄想症、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之類。

「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光譜上,兩端都是由多病因造成的慢性疾病。包括遠因:(1) 生物、遺傳、神經病變,(2) 成長、教養、環境、虐待、心理創傷;以及近因:(3) 生活壓力、疾病、酒精毒品,(4) 人際環境壓力、適應、重大生活事變。

面對複雜的病因,家屬可先學會分辨「是否為發病前兆」。人們總是害怕精神疾病患者有情緒,但合理的、有原因的情緒發洩,其實都是屬於正常的表達,除非有明顯食慾改變、日夜顛倒或暴躁易怒、持續三天至一週,便可能是發病前兆。同樣地,心情興奮不一定是正常表現,如果病人興奮時間太長,或是突然在幾天內激動無眠,這興奮的程度可能是躁症發作或其他症狀惡化的徵兆。

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路上,他們需要「家庭、醫院、社區」的三重幫忙。

家屬在平日的相處與照護上,應避免與病人衝突、或以言語刺激其情緒,而可以試著營造「願意傾聽」的安全氛圍,讓病人把情緒、想法、感受都仔細說出。也就是在跟精神病人溝通時,要謹記「同理、傾聽、不要帶有批判性」三原則

評估過家人需要怎樣的協助後,請到衛生局或相關醫院尋求協助。按病人作息與需要,定期回診、開立藥物與規律服藥、與醫療團隊建立互信。如果家屬無法帶病人到相關機構就醫,也可以先由家屬至當地衛生所與公衛護理師討論家裡的狀況,是否符合居家評估及相關居家治療,再由公衛護理師協助安排後續醫療協助。

直到病人相對穩定,能到門診看診,家屬亦可協助醫師了解病人的近況,如言談、思考、行為方面的表現。任何與過去明顯不同的地方都應提出來,這些觀察往往有助於醫師判斷病情。常見的情況是,一些病人在看診時傾向掩飾病情,看過幾次門診後就不願規範服藥。這時候,家屬可跟主治醫師討論有沒有替代方案,如使用長效針劑、滴劑類藥品、或調整服藥的時間

由於藥物發揮效用需時,而副作用往往先於效果出現,再而減緩,所以我們不建議病人任意更換醫院或醫師。相反,家屬請相信醫院的專業,把觀察到藥物的副作用問題帶回來門診討論,這樣才能適時調整劑量、替換藥物,達到醫病雙方的合作與互信關係。且在病情穩定後,讓病人逐步回歸社區,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與恢復自尊。

當然,若是跟病人在溝通或規勸上遇到危險,請先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再到所在地之衛生所請求協助,或打電話請警消人員協助緊急送醫。護送就醫時,家屬記得替病人準備身份證、健保卡等用品。

最後要謹記,精神疾病並非卡到陰,它比較像慢性病,所以規律的藥物治療、壓力控制、心理諮商等,可以一步步協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當家人或親友患上精神疾病時,我們要允許自己一時之間的否認與抗拒,也要反駁社會對疾病的汙名化和指責。

把精神疾病視為一種慢性病,盡早就醫,讓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彼此,才能早日康復。各種研究與臨床工作都指出,「早期診斷與治療」對病人十分重要。及早用藥,腦細胞較不易被破壞,認知功能也不會快速下降,發病後的住院率也會因及早治療而大幅下降。

參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出版之《精神照護66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