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精神疾病(下):精神科藥物迷思與需知,相處心態與復健之路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林佳霈醫師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合修

許多病人與家屬最擔心的,莫過於「是不是要吃一輩子的藥?」──其實精神疾病就如同其他的疾病,有一些要吃比較久,如躁鬱及思覺失調症等。但也有些狀況逐漸穩定、恢復良好後,便可慢慢停藥,如焦慮症和憂鬱之類。

病人也常常「以為病情已經好轉」而自行停藥,但這往往造成病情反彈與復發。或是服藥後產生肢體僵硬、手抖、流口水、增重等副作用,便自行停藥,面對這些不適與問題,病人可以主動跟醫師討論,看是否要降低劑量、改用其他藥物、換成長效針劑、或在討論後作暫時計劃性停藥。

另外,一種常聽到的問題是「精神科藥物可不可以合併別的藥物一起使用?」,答案是:「要看是哪一種藥物!」。藥物成份眾多,藥性複雜,合併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因此建議無論是服用哪一種,都要先跟醫師或藥師討論確認過是否可以併用。還有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喝酒同時又吃藥!兩者的交互作用可能會增加酒精和藥物對身體的負擔,也減弱了藥效。

同理,一些精神病人會擔心藥物影響懷孕,但其實不是每一種精神科藥物都對胎兒有害,因此,生產前,病人和家屬可跟醫師一起計劃,討論孩子出生後的照顧問題,比如壓力管理、睡眠品質、產後憂鬱。

雖然精神疾病是大腦生病了,但是心理諮商或治療仍對情緒困擾、認知調解、環境適應有著重要幫忙,必要時可併用「藥物」及「非藥物」(諮商,心藥)介入,以達到對身心腦的最佳照護。當病人固定回診與諮商,發病頻率減少,甚至生活功能已有相當的復原,便可先與醫師討論下一階段的、最合適的照護方式,一步步重新找回病人的「成人感」!

別忘記,病人也可以是個成年人!

無可否認,精神病患者因為大腦生病而導致的情緒失控或思考異常,這些問題造成不少溝通上的困難,如焦慮症患者有時候看似「小題大作」,或憂鬱症者表現得像是「過度敏感」。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長期生病下,難免會漸漸出現一些負性行為,如變得懶散、人際關係退縮、失眠、表情冷漠、關係薄弱、日夜顛倒等。──家屬與朋友都需要學習包容。

但無論怎樣,罹患精神疾病不代表甚麼事都沒有能力獨自完成。我們無需把病人完全當做生病的小孩,卻要保持某種「成人關係」來看待他們,尊重他們,培養責任感,信任自理,過多的擔心反而會促使病人退化。 在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家屬可跟病人一起討論生活部份可行的方法,目的是讓病人也能發揮成年人的功能,看見每個人的獨特個性,找出最適合彼此相處的溝通方式。我們要承認一個現實:照護精神病人,讓病人好好當成年人,需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和努力,但這是正確的方向。

當精神疾病患者在適當照顧後病情逐漸減輕,下一步就是盡早恢復日常自理、工作、甚至婚姻之類的生活功能。要協助精神病患者重新融入社區生活,就得兼顧他們的「食、衣、住、行、育、樂」方面。日常去圖書館、電影院、教會、社區活動等,都有助(正在)康復者重新建立人際互動、提升生活品質。

而以目前台灣的狀況,患者可去的復健機構主要可分為六種(按 病情的嚴重 → 穩定 排列):
(1) 精神護理之家:專門照顧慢性化且需要生活照顧的病患,在環境上會比慢性房病來得自由與人性化
(2) 慢性住院與日間復健病房:讓病人能在醫療人員協助下,逐步訓練人際互動與回復自理能力
(3) 居家治療:讓醫療團隊能定期到府訪視與協助
(4) 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以人際互動技巧及獨立生活訓練為主
(5) 社區復健中心或康復之家:白天社區工作訓練,晚上回康復之家休息
(6) 職業重建中心:學習訓練、工作媒合,但平時只住家裡

不少精神病患者在病情穩定後,經過庇護、訓練或支持性就業服務,都有回歸社會與正常工作的能力。一開始的媒合可能以洗衣坊、洗車場、清潔員、助理等低強度的工作開始。

如有親友協助,可讓病人到公司試職,便能夠在較有保障的環境下逐漸培養出工作技能、抗壓性與人際互動能力。如果病人很快就不去上班,可先澄清不去工作的原因,免用斥責的方式,卻要以「需要怎樣的協助來克服困難?」的支持性角度去陪伴病人走出難關。

唯有認識精神疾病,才會降低恐懼不安。家屬或工作伙伴,平時可閱讀相關書籍及衛生小冊、接受精神疾病的衛教、課程、團體,和參加一些家屬互助團體等,甚至來宏濟醫院跟我們的醫療團隊諮詢。

參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出版之《精神照護66問》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