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你有聽過「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Undiagnosed Learning Disabilities,ULD)嗎?許多人從小在學業上或長大在工作上都自認聰慧、目標清晰、努力不懈,卻一再經驗到「付出完全不等於收獲」,事與願違的挫折感,且不斷隨時間累積……他們很可能就是「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患者。
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者並不罕見,他們是渴望學習、好奇心強的的聰明人,但這些優秀的人在校成績通常不太理想,圍繞他們的常常是「你怎麼會不及格」、「你一定沒在顧成績」、「你偷懶吧?」之類的負面標籤。換言之,求學過程中他們不斷的被看不見、摸不著的阻礙所挫折,心裡便逐漸產生一種恐懼、羞恥、缺陷感等負面情緒,並導致他們才智不得伸展,學者稱之為「被禁錮的才智」(Imprisoned Intelligence)。
如果問題這麼嚴重,家人朋友又怎麼可能沒有發現?但人們就是很難知道問題為何!原因除了大部份人都缺乏相關生理及心理學知識之外(還有華直接把「成績差=懶惰/笨」的歸因習慣),一些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者更會發展出一套又一套的「代償」的能力,把真正的問題進一步向自己及他人掩蓋。
能夠以某種代償方式,在充滿掙扎與挫敗的世界繼續學習,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者實在是具有韌性倖存者,但另一方面,未診斷出的問題持續困擾他們,學習與自身的負面情緒,最終還是會把人壓垮。

一位曾經是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者說道:「首先,你要先辨識出學習障礙…一旦辨識出來,就要採取行動…假如孩子是藝術家,家人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優勢之上。」當人們有機會理解自己的問題其實來自「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這有機會與症狀、與自己、與他人作出和解。藉此,患者有機會避免因失敗而生的疏離與孤獨,因失敗的情緒而被禁錮的才智,就有機會重新發展。
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者的智力可能是正常,甚至是出眾的,只可惜學習障礙干擾人們聽、看、思、說、讀、寫、算等能力,他們才被視為笨拙或懶惰。所以有一些學習障礙受訪者對此作出定義:
(1) 學習障礙意味著要花更多時間學習
(2) 可以接收資訊,但不能表達出來
歷史上有許多成功人士,都患有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他們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學習。發明電燈的愛生迪(T. Edison)曾被老師說有心理疾病,而他其實有書寫障礙,只能通過「做中學」和母親大聲的「朗讀」,他才能夠對閱讀慢慢產生興趣。
著名雕刻家羅丹(A. Rodin)在閱讀和算術上有障礙,早年父親忽略他的藝術天份,還被兩所學校退學,他的學業失敗被歸因於視力不佳,但後來他的作品表達了一切:既不是視力,也不是智力問題,而是障礙怎樣被克服、天份有沒有被好好發揮。
參考: 《被卡住的天才:用韌性釋放被禁錮的才智》(許豪沖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