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從兒童期、青少年到成年,人們可能一再經驗到非預期的學習障礙,卻不明白是甚麼原因造成,這可能就是一種「未被診斷的學習障礙」(Undiagnosed Learning Disabilities,ULD)。心理學家用受訪方式研究,發現 ULD 患者有一個伴隨學習失敗而來的,十分類同的學習與情緒經驗模式,它分為「困惑 → 斷層 → 掙扎 → 放棄」四個階段。
(一)困惑:
許多聰明的人對自己有著高度期許,也享受學習新事物與知識的獲取。但因為未知的原因而無法達到學業成就。一些 ULD 患者會說:「當老師用說的,我能夠了解;但當我自己讀的時候就沒辦法了。」或者:「因為我數學很好,他們就理所當然認為我在英文上會表現得一樣好。」
對他人似乎簡單的概念與作業,對 ULD 患者來說不只是難以掌握,更彷彿無法學習「如何學習」。父母或老師可能會開始懷疑小孩的學習動機,認為他就是懶惰、不用功、就愛玩、不仔細。「我們每個人都不懂為什麼我不會…」,在求學過程中一再經驗到未知的挫折,將導致個人感到絕望、孤立、混淆及羞恥,智力差異的困惑持續磨損自信心,產生「斷層」。
(二)斷層:
斷層是一種具象化的感受,形容一個人期待學習,卻發現有學習缺陷的那種無力與失望的狀態。一些 ULD 患者會這樣形容自身被禁錮的才智:「我整天坐在哪裡…無法開始,進退兩難,沒有結束」、「就像一個鈕扣找不到鈕扣孔」、「就像我的腦海裡有一種痛苦的,無形的空虛感」
由於沒有人知道哪裡出錯,就沒有解決的方法,那些累積的羞恥、認知缺陷、失望交織,到最後變成了恐懼。「我不知道我哪時候看起來會很笨」,揮之不去的徒勞感 (futility) 逐漸成了現實。但一些 ULD 孩子會在困惑中努力「掙扎」,不服氣的嘗試找出因應障礙與羞恥感的方法。

(三)掙扎:
「掙扎」源於對學習障礙的斷層的對抗,ULD 患者會先用上「僵局」再而「繞道」兩種策略。
「僵局」是持續努力,想表現得跟其他成功的孩子一樣,他們心中總希望「這一次會成功」,卻重複掉入失敗之中。所以開始跳過困難,試著繞道而行,如以某種獨創性和創造力來克服未診斷出來的問題。「僵局」階段的ULD孩子可能會說:「每學期我都會買新的筆記本,並懷抱新希望去上學」,但不幸地,結果從未改變,只換來又一次失望。
「繞道」是具韌性的 ULD 患者試著為問題所找的出路,他們為了表達被禁錮的才智,可能結合了某種優勢、創意、堅忍、決心、轉移注意力、欺騙、關係等,用額外的時間及努力促進韌性,創造繞過失敗的道路。有一位患者說:「我花了七年完成大學。我重複上許多課,每堂課我都錄音並且一再反覆聆聽」。
事實上,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慢慢學習,以及了解到過去有效的學習策略已經不再適用。這些不服輸的一群繞道者,其實是充滿「韌性」的學習者。但很可惜,許多「繞道」則是失敗的,成了丟臉的「逃避」,好比改變令自己焦慮的話題、不上課、睡覺、直覺、欺騙等:「我總是知道當我說謊時,哪時可以僥倖脫身,哪時不行」。
而朋友的幫忙,互相交換優勢,則是正向的學習代償。「她會校正我的拼字,而我會教也打網球」,情緒支持的父母或體貼的家教老師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四)放棄:
當一個人想盡辦法面對避無可避的學習問題,最終他就會來到「放棄」階段,學習與之適應相處。
雖然還沒有弄清問題出在哪,但 ULD 患者心中有了某種結論,如放棄於某些領域追求成功、或總得跟某個學科有著不間斷的羞恥感與偶爾的成功作出搏鬥、只能接受自己被禁錮的才智仍未展現出來,且常常會從重要他人身上感受到「非同理」的回應。
而為了處理失望與羞恥,他們會變得憤怒,繼而沮喪。他們學會有意識地與問題保持距離,好讓自己不再一直碰壁,但這往往也給了自己慢性羞恥感的標誌:「我很笨,因為我不會拼字……」為了忍受這些困頓,他們可能會發展短期自我激勵,如只求合格就好!只是當這些方法都失敗時,他們就會真的決定放棄,一種對學習障礙永遠的投降。
ULD 孩子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改變,失去了希望,但他們缺乏的其實是「正確的醫學診斷」
以及「旁人的耐心與同理回應」,以釋放被禁錮的才智。如果您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從小有學習困難,曾被冠上種種負面標籤,變得自卑與羞恥,不妨到相關醫療機構或宏濟來,尋求解方。
參考: 《被卡住的天才:用韌性釋放被禁錮的才智》(許豪沖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