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下):兩性都承受的討好壓力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討好」,表面上是一項取悅別人的行為,但其核心意義是「預先安排別人的反應」及「避免引發自己不喜歡的感受」。討好行為,人人都有,其實沒有男女之別,只是文化上可能使得女性更常討好別人。

文化裡的女性,往往被約定俗成為照顧者,如大人們會稱讚乖巧的、照顧他人的小女孩,期待她們善於現同情心,長大以後又成為盡心打理家庭、不辭勞苦的母親。

Amber 從小被培養成一名討好的女性,她總是配合弟弟所決定玩的遊戲。當她長大一點,交了自己的朋友而不想再跟弟弟玩那些男孩子的遊戲時,母親又會繼續要求她應該要樂於陪弟弟玩。成年以後,Amber 最受不了的就是讓別人失望,她覺得說一聲「謝謝,不用」都等於刻薄與無情。

Amber 想要的只是他人的重視和願意平等對待,即自己不會是臨時找來的工具人或替補者,不會是家人或朋友生活不順遂的時候,用罪惡感方式(情緒)勒索自己去關心與探望的人,亦不會是公司以「大好發展的機會」等託辭,把額外工作騙到自己頭上來,還沒有加班費的苦工!

直到 Amber 承認自己有期望被怎樣對待的脆弱需求,對總是帶有附加條件的人際關係開始生氣,明白到自己的價值不只是去協助他人,她便明白自己有能力幫忙,亦不代表一定要伸出援手,反倒讓自己一直忙於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

女性要從「妳應該要獨立且全能」的要求中解套,其實就「勇於承認自己的脆弱、敢於生氣」,學會「討好自己」的方式。

當然,討好行為,不分男女,男性也有難言的討好。一般印象中的討好行為──如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尋求和諧、支持他人、忍受不快、身兼多職、自我形象低落等──感覺起來都比較是文化上認為的「女性化」向度。然而,男性也有其「男性化」的討好行為,且更隱蔽而難以被社會看見。

許多時候,為了討好團體中的男性同胞,即避免不被喜歡而去預期別人期待的反應,使得再溫良的男性也要刻意擺出不友善的態度,在充滿打鬧、挖苦、髒話的男性話語間建立友誼;到了職場上,再無害的男士也得學會隱藏弱點,裝作沒有需求、獨立無情、深不可測;在家庭裡,再弱小的男士也得裝什麼都懂,表現出餬口養家、肩負重擔的鋼鐵角色──因為身旁每一位男性看起來都是這樣表現。

在不同場合所表現出的另類討好,共通點都是:感受,是不被允許的,被允許的只有果斷與行動力,其出發點都是害怕失敗和害怕被男性同胞排斥。

還有一種男性身上不明顯但實在存在的討好樣貌,是現代男性(即使不懂)還必須「反省自己的特權」,以確保自己沒有在無意中表現出壓迫女性的行為(所謂的厭女、父權色彩),以避免自己被斷定為政治不正確、老一輩的思想者。

因此,雖然說男性在父權社會中享受一定的特權,但也大大限制了男性的情緒表達與健康,很多男性甚至會表示「從沒看過父親哭」。到了今天,一些企業文化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才有部份男性體會到:「我們會討論對於心理健康的『看法』,還不能算是討論對心理健康議題的『感覺』。」

女性在文化制約上常以為自己的需求站不住腳,照顧自己就等於忽略別人,造成他人麻煩。男性,則往往不自覺地為了討好同性團體而必須隱藏自己。因此,我們(男女皆然)很值得一起反思:

‧ 身為男/女性,在你的家庭中代表著什麼意義?
‧ 長輩對待男/女孩小的方式和期待有什麼差異?
‧ 對男/女的規矩、感受或行為的允許有何不同?
‧ 不同性別者自小在家庭中得遵循什麼家規與教條?
‧ 這些規範從何而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 面對困難,腦中浮現的男性/女性榜樣是怎樣行動的?
‧ 當表現不同於其他男性/女性時,心裡有怎樣的感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