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強迫症(中):完美主義、低病識感與不合理假設作為病因

醫師 文章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湯華盛前院長 資料 &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 編改

目前學界就強迫症的成因,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 (1) 生物學說、(2) 學習理論、(3) 分析理論。

(1) 生物學說:是指強迫症是由神經傳導物的失調以及腦中神經迴路的錯亂所引致,如腦內尾核的訊息過濾功能出錯,額葉的計畫、整合、控制功能失常等。
(2) 學習理論:是指患者借著儀式行為來減低焦慮,這種解脫感成為回饋,後來反而更加強了強迫行為本身。即強迫思考促使強迫行為,而強迫行為因減低了焦慮被被反覆,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種學習來的行為。
(3) 分析理論:主張強迫症是針對個人潛意識衝動的心理防衛反應的結果。小孩子在生命早期對父母都有衝動,但這攻擊性後來被強迫性症狀給控制住。

上面說的太複雜看不懂?沒關係,我們可以簡單就「完美主義」、「病識感」和「不合理假設」來了解強迫症──

完美主義在強迫症中有特定的角色。完美主義讓個人覺得要為負面事件負上責任,會導致不斷地重複檢查,以防止負面事件的發生。因此,「重複檢查及精準要求」等的完美主義傾向強度可以用來預測強迫症狀。然而,對強迫症患者來說,重複檢查只會導致更多的懷疑,而不是確認與安心,因為重複檢查會導致模糊,人變得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記憶。

病識感則是指患者能不能辨識自己「在生病」──在強迫症中,指對某個信念是否為真,且多少受到此信念的影響而去強迫執行某行為的意識感知。病識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良好/尚可的病識感:患者認為強迫信念「一定」或「可能」不是真實的,至少是對它「半信半疑」。比如一位女士認為不把鞋子放好,小偷就很可能在半夜爬進屋內。而她仍能自我駁斥這個強迫信念的真實性,把鞋子放好的強迫行為便不會「太強迫」。
(2) 差病識感:患者認為強迫信念「很可能」是真實。比如他們要是出門前不洗手 40 次,待會出門就很可能會被公車撞到。為了不讓這個「很可能」發生,便發展出每次出門前洗手 40 遍的強迫行為。
(3) 沒有病識感:患者完全相信強迫信念是「真實的」。只要忘記念經,他的情人一定會出事;而如果他真的忘記做,但情人還平安,他便會以更奇怪的方式來解釋原因。這時候,強迫信念也就變成一種「妄想信念」。

最後,我們也可以說人們之所以會患上強迫症,是因為他們的認知常常保有六個不合理假設:

(1) 過度的「責任感」:沒去預防傷害發生和導致傷害是一樣的;
(2) 過度強調「想法」的嚴重性:彷彿壞的想法就等同做了壞事一樣;
(3) 過度關切控制「思考」的重要性;認為必須完全控制任何的思考和衝動;
(4) 高估潛在的「威脅」:總是想著小差錯將會變成大災難;
(5)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只有絕對確定某件事才能稍稍安心;
(6) 過度要求「完美」:任何小瑕疵都表示工作還沒有完成,自我責備。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