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院 林永淳 社工
每當會談結束,我跟家屬說「辛苦了」時,總會聽到這些回應──
「沒有啦也是應該的…」
「就自己的小孩啊不然怎麼辦呢」
「母親生前較交代的,總是要照顧好啊…」
「都這麼多年了,習慣了啦…」
各種無奈、無力的情緒,展現了長年累積下來的辛勞,是再多言語都難以陳述的。能訴說幾句苦,都顯得奢侈。
照顧者肩上扛起的是責任、承諾,或許也乘載了一些期待──
期盼病人有一天能復原,一起工作分擔家中的壓力;
期許病人有一天能照顧好自己,不用靠家人叮囑用藥;
期望病人有一天能不再受症狀干擾,安心地過生活;
這些微小的希望,足以支撐照顧者走過這漫長的歲月,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可能也會成為壓垮照顧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這些精神障礙者的家庭面臨到資源匱乏、無力再照顧時,其實很需要藉由「輔導」進入到「家外安置」照顧服務,同時維持原生家庭的「聯繫」與「參與」,包括重新建構和適應新的「互動模式」。
因長年照顧而來的潛在壓力、創傷事件、分離焦慮等負面生命經驗,也需要受到特別關照,如在一個專業且完整的服務體系之下,滿足各個家庭成員的需求,進而促進精神障礙者的復元歷程。
面對有精神障礙者的家庭,我們應給予更多的包容與同理。當他們為自己生病的家人盡心盡力時,願身旁的我們也能夠從旁給予支持。致辛苦的照顧者們: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量肩負起照顧他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