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自己(上):從女性與母親的故事,看見四種討好者

心理師 文章

文字:本院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為了不再一直活在討好別人的生活中,我們到底有沒有被討厭的勇氣?今天寫一位「母親」及一位「女性」的故事。

在生育孩子的路上,當父母的常常忙於討好他人:討好給予各種照顧建議的公婆和其他媽媽們、討好突然過來摸摸肚子說些閒話的同事、討好期待著某一嬰兒性別的親朋好友、討好這個社會對「好父母」該有樣子的期待……

一位女士在生完小孩後,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直到先生一天難得有空,主動推著嬰兒車帶孩子出門,她才能趁機會好好午睡補眠。只可惜小孩在外頭吵鬧,先生忙手忙腳的顧著孩子,一位路過的婦人就停下來酸言酸語的說:「可憐哪!你媽到哪去了?」先生回家後,把路人多管閒事一事告訴妻子,卻不巧的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自認母職失敗的妻子本身就給自己很多壓力,新手媽媽不斷討好各方的壓力,卻只換來產後憂鬱。

懷孕及照顧嬰兒,其實是人們最該討好自己的時間。新手家長已竭盡所能、徹夜未眠、養出熊貓眼,旁人卻往往因為小孩哭了,便隨意的指指點點是十分不該的。那些脆弱又自責的父母們,會誤以為自己真的很糟,但其實要做的,是好好保護及善待努力照顧孩子的自己。

一直討好別人,只會把自己置於次要的易受傷位置。討好孩子,在一開始可以換來咯咯不斷的笑聲,但一個拒絕與不聽話,就會很輕易令父母心碎。而且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不是討好就能處理的,培養「被孩子討厭的勇氣」就是父母最大的成就。因為父母的目標不是防止孩子犯錯與跌倒,而是在他們磕頭摸索時作他們的支持,並且去引導他們有能力從錯誤中學習。

當父母無法面對生活中的悲傷,就會去討好孩子,比如想要當他們的朋友,希望他們不會離開自己。但被青春期孩子討厭是正常且必要的,在互不討好的摩擦中,孩子才能發展個性,他們的叛逆是為了獨立成人、順利長大。接納他們傷人的話語背後的成長需求,父母便會慢慢培養出孩子的自尊與自信,自己亦不必因為那些難過而不自覺地成為討好的父母。

許多人一邊在網路上討好別人、一邊希望被討好,天天在 FB、IG、Twitter 等網路社群上獲取讚賞,往往感到自己觀點被接納、提升自信後越發勁互動。而一旦過於自信,不同意見的聲音就被感知為攻擊。取得認同的路,其實是在虛擬的網路中蹣跚前行。

26 歲的 Anita 因為焦慮與自尊低落而接受諮商,原來是她每天花數小時滑 IG 動態欣賞別人的美好生活。她自己上傳的照片,都會精心挑選過和加上濾鏡,細心梳妝打扮也只為了拍上一張值得上傳的照片。然後,拿捏著自信與自貶比例恰到好處的文字,把所有可能熱門的主題都標記,最後上傳,開始卸妝。如果照片的按讚數不夠多,她便會把照片撤下來。

Anita 討厭自己的行為,為此感羞愧,但同時無法戒掉這些網路的討好(他人的)習慣。她毫不懷疑的相信別人貼文所呈現的美好,同時在比較下,卻完全相信自己一文不值。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四種討好者的類型:

(1)典型的討好者:在社交平台上,他們總是用濾鏡來武裝自己的照片,反覆編輯最完美的內文,配上豐富的標記,以一種「大家一定會喜歡」的角度才敢呈現自己。
(2)安撫型的討好者:在無法偵測他人表情反應下,便無法得知別人喜歡什麼、怎樣才能操控他人的反應,只好躡手躡腳的摸索與回應,讓人際互動變得乏味。
(3)影子型的討好者:在當今的社交媒體中,呈現出不常發文,但會默默追蹤網紅,為仰慕的人按讚、發訊、分享、和酸民筆戰的現象。
(4)抵抗型的討好者:很常經驗到一種看甚麼人、甚麼事都不順眼的狀態。要麼不使用社交平台,要麼不斷批評別人。

心理學家發現,對討好者而言,社交媒體最能勾動他們的神經。所以在這時候,最好先反問下列問題,以瞭解自己使用網路社群的原因:

網路社群帶給你甚麼收穫?當中好與壞面向?
如果能獲得讚賞,能不能把自信帶現實生活?
你是用討好別人、分享及按讚數來評價自己?
你可以在編輯照片、追求按讚的過程中,不失去自己?
如果習慣了偽裝自己,別人又怎樣認識真實的你?

如果在網路上獲得的關心與接納,都變得充滿條件,那我們就必須學會「不去討好」:掉拿濾鏡,你會發現更真實的自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